从译者行为出发谈“天”说译
2020年01月20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20日第1861期 作者:吕文澎 罗静

  诗词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是语言艺术精粹之凝练。翻译界普遍认为,诗词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体裁之一。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译者不断挑战这一领域。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简称《水调歌头》)被誉为吟咏中秋之千古绝唱。其英译本在海外广为流传,促进了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之核心架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探究典型中国文化意象“天”的翻译策略和译者行为特征,并试图为中国诗词外译和新时代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建议。

  译者行为和翻译策略各具特色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旨在对译者行为进行描述性评价。运用该模式评价译者行为时需要考虑“求真”和“务实”两个方面。一方面,译者的本能要求其对原文或作者“求真”,译文要尽可能做到与原文相符;另一方面,意志体译者的社会性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翻译外因素,又影响其“求真”的程度,即社会大背景之下的译者会追求一定程度的“务实”效果,响应社会或读者的要求。“求真”和“务实”分别处于同一连续性系统之两端,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求真”或“务实”乃至二者兼具,只是译者行为社会化程度强弱的问题。理性的译者常处于原文/作者和社会/读者之间,努力平衡求真度和务实度,其行为理性的程度与文本平衡度决定着行为的合理度。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契合,可谓诗魂与诗眼。具有丰富玄妙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中国诗词的鲜明特点。作为意象的子系统,文化意象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语境依赖性。诗词文化意象根植于特定的生活形式,承载着特殊的文化经验和文化信息,是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该词旨在抒发作者的茕独情怀,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且自为排遣。词中两次出现了文化意象“天”:词人把“青天”(指“天上”或“苍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象征远离世俗的别样生活方式。

  《水调歌头》中的“天”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意象。依据家族相似理论,借鉴马来西亚学者哈拉尔德·马丁·奥尔克(Harald Martin Olk)提出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框架,研究者发现,当文化意象属于源语或目标语文化所独有时,可译度较低,宜采取源语意象移植、移植并显化、置换或删除等相应策略提高可译度。笔者收集到10位中外译者对《水调歌头》的不同译文,发现他们分别采用了移植、半移植、半移植半置换和置换渐变性策略来翻译“天”这一文化意象,将其置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来考量,则译者行为相应地表现出求真、半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和务实的渐变性特征(见图)。借助《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2007)等相关文献,笔者研究了以上词汇之核心词义与次要词义,然后,依据“求真—务实”连续统描述了译者们的渐变性文化意象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痕迹。

  爱尔兰学者、诗人约翰·特纳(John A. Turner)将“天上宫阙”译为the palaces of the air,air的核心词义为“大气,空气”,次要词义为“天空”等。该译文不具有明显的源语或译入语特征,而是使用中性词语将源语文化意象的内涵从具体词语中剥离出来,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使用了半移植半置换翻译策略,译者行为表现出半求真半务实特征。中国现代作家与翻译家林语堂、译者龚景浩、诗词翻译家徐忠杰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纯深将“天上宫阙”译为the celestial sphere、the celestial palace和your celestial palaces。celestial的核心词义是“天上的,天空的”,次要词义为“(属于)天堂的”。这些译文主要利用了词语的次要词义而非主要词义去反映原文。可见译者使用了半移植策略,他们的行为具有半求真特征。美国汉学家、翻译家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将“天上宫阙”译为the palaces and halls in the heaven,heaven的核心词义是各种宗教中的“天堂”。译者采用移植策略传递文化意象,努力使用词语的核心词义传达作者的本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朱曼华将“天上宫阙”译为the heavenly paradise,heavenly是heaven的形容词形式,笔者认为他同样使用了移植策略,其行为表现为求真。新西兰作家、社会改革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将“青天”与“天上宫阙”分别译为the clear heavens和the heavens,在这里heavens表示“天空”,类似于air, 属于中性词语。可见他也使用了半移植半置换策略,其行为可划归半求真半务实。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和上海大学教授赵彦春都将“天上宫阙”译为the palace on high,on high指“在(向)天堂”,词义与heaven相似。可见,译者采用了移植策略,其行为属于求真。特纳、华兹生、林语堂、许渊冲、徐忠杰、赵彦春和朱曼华将“青天”译为the azure sky和the blue sky,sky的核心词义虽为“天,天空”,但是次要词义在诗词中是“天堂,天国之力”,词义与heaven相同。可见译者试图通过采用移植策略求真于原文。龚景浩与朱纯深把“青天”分别译成the Blue Heaven和Heaven。在西方首字母大写的Heaven宗教色彩甚浓。美国汉学大师安乐哲(Roger T. Ames)认为,将“天”译为Heaven,会使“读者不假思索地倾向于将其解读为God”。译者用近似的西方文化意象Heaven替换了源语文化意象“天”,保留了原文的宗教色彩和功能,是为典型的置换策略,显然非常务实。

  中外译者均注重求真和意美

  为了总结不同群体译者总的行为方式与特征,笔者将前述译者分为中国籍和外国籍两个群体。《水调歌头》中“青天”和“天上宫阙”中的“天”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色彩,是源语文化中所独有的。在翻译时,外籍译者中2位译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艾黎的行为可划归半求真半务实,华兹生则求真于原文/作者;而特纳对前一文化意象求真,对后一意象半求真半务实。他们的译文都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内容,基本上做到了内容“求真”。然而作为诗词翻译,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形式都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故而这些译文又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籍译者中3位译者的行为一致:许渊冲、赵彦春和朱曼华均在求取原文/作者之“真”。林语堂和徐忠杰对“青天”求真,对“天上宫阙”半求真;龚景浩和朱纯深对前者务实,对后者半求真。

  这些译者的行为虽然各不相同,但概观之,外籍译者的行为多表现出求真与半求真半务实特征,并无务实行为;而中国译者具有求真、半求真与务实三种行为特征。中外译者求真于“作者/原文”的努力均高于务实于“读者/社会”的努力,这也符合译者对文学性文本的翻译偏于“求真”的一般规律。诗词翻译无“真”而不“美”。以上大部分译者在诗词翻译中进行了务实性求真,即在形、音、义三美中,做到了“意美”为上,其行为符合“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总体译者行为规律。这正是《水调歌头》这一杰作得以在英语世界获得意义再生的原因之一,增强了其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从翻译批评研究视角来看,这说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以我为主传播特有文化意象

  随着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中国热”“汉语热”等不断升温。“天”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关键词之一,具有自然、道德、义理、主宰等多重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再现“天”这一文化意象在《水调歌头》中的特殊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依据相关研究成果,采取“移植源语意象+解释”的翻译策略,将其音译为Tian,并加注。这属于“半求真”性译者行为。现试译如下: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Tian1.//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f Tian2.(1. Tian , the sound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ry “天”, literally means heaven or sky.2. The Palace of Tian refers to the Moon Palace in a Chinese legend.)

  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天”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译为“Tian + 解释”,既能避免西方读者用固有思维理解中华文化,又能帮助他们理解这一词汇的真正内涵。新时代,中国智慧启示世界,世界人民正在关注中国。历经语言发展变化之披沙拣金,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概念已经以音译形式频频见诸国外媒体,如中国传统医学概念“气”之音译Qi等。通过不断发展新译法,强化像“天”这样的中华文化特有词汇的文化内涵,或可帮助我们丰富对外话语内容、增强话语力量、增进话语效果,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真”魅力。

  (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跨国主义文化视角下美国华人移民英语姓名研究”(2016GS0006B)、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改革项目“基于活动理论的MTI学生翻译策略能力培养研究”(2018KGLX01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