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议美国调整创新政策
2019年10月28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8日总第18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西蒙·约翰逊(左)、经济政策研究所主席西娅·M. 李(Thea M. Lee)

本报记者 王悠然/摄

  6月3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研究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应邀做客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介绍了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乔纳森·格鲁伯(Jonathan Gruber)共同取得的关于美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政策的研究成果。他们分析总结了历史上科技突破助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私人部门科研投资局限性较强

  根据约翰逊和格鲁伯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出于环境、军事、科学伦理方面的顾虑,又受短视性预算思维的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削减科研资金;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困难、80年代的里根改革和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都进一步挤压了公共科研投资空间。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1964—2015年联邦科研经费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1.86%降至0.67%。虽然私人部门也会投资于科研创新,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政府资助,因为私人部门更为关心的是投资回报能否覆盖风险、如何利用有关法规来防止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竞争者拿来牟利,而非增进正外部性影响。此外,私人部门创新受制于融资情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资本密集型项目难以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

  约翰逊谈到,美国貌似存在着一种“创新神话”:某人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新颖想法并凭借坚定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将其变为现实,随后在投资人的支持下投入商业化生产并大获成功,消费者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创业者和投资人得到丰厚回报,在此过程中政府能做的就是不干预、不妨碍。“创新神话”确有其现实来源,远到爱迪生,近到乔布斯,他们的故事都表明天才个人与私人部门资金的结合能够产出惊人硕果并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然而,有些关键事实被忽略了。首先,私人部门创新的基础经常是政府投资的研究,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等今日高度普及的科技发明以及许多药物的研发最初都是在政府资助下开展的;其次,有时创新的成果被广泛分享,商业开发者赚取了巨额利润,而发明者本人收益甚微;最后,由于私人投资机构不希望承担过多风险,许多新发现、新想法没有机会被商业化,国家可能因此错失科技突破机遇。

  为了保证自身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私立机构往往会极力避免让未参与投资的个人和机构分享科研成果,它们甚至不会把自己研发失败或产品有副作用的具体信息告知他人。这往往导致相关领域内出现多项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使成果延迟问世,让人们无法尽快从中获益。

  科技创新收益应惠及全民

  在约翰逊看来,美国私人部门热衷投资于新产品研发而非基础研究,但改善经济表现、提高国民收入离不开基础研究成果。美国拥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和风险投资意愿较强的商业环境,具备较好的创新条件,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升级创新体系,关注具有技术转化可能性的科学理论。同时推广全民科学教育,培养和雇佣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不过,在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避免高技术行业和岗位过度聚集在少数“明星城市”。美国有很多城市生活成本较低、拥有优质高校和大批技术工人,具备成为新技术中心的条件,但因科技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创立盈利企业所需的风险投资而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中落后。美国联邦政府在圈定重点发展的新技术中心时可使用招标筛选机制,但应以最大化国家而非个别机构或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重考察待选城市的教育和研究基础设施情况、可持续发展规划、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

  第二,应以更直接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分配创新收益。长期以来,只有少数有能力参与早期研发的投资者从美国政府资助的科研活动中获得了巨大回报,加之资本利得税趋于降低,财富日益集中在资本所有者而非广大劳动者手中,令普通民众感到自己从政府的科研投资中获益甚少。美国的地方政府应帮助当地居民从上游开始分享创新红利,例如先行购买科技园区内部或周边的大片土地,随着地价升值提高租金等费用并将利润以现金红利的形式直接发放给民众。

  约翰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除了资金、基础设施、教育和科研制度等方面的扶持配合外,充足的高质量人力资本也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具有吸引并留住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的意愿和能力,而近几年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对科技创新和整体经济发展都有不利影响。从美国历史上看,经济不景气时移民政策往往较不友好,但在经济状况是否良好这一点上官方数字与大众的感受不总一致。当前美国人处于经济焦虑程度较高的时期,许多人对自己的财务和职业前景甚感担忧,包括担心外来移民抢占本国人的机会和资源,这种公众情绪影响了移民政策制定。约翰逊表示,他支持采取开放的移民政策,但现实情况是,当国家经济能为教育程度和技能层次各异的人都提供更多机遇时,公众才会对外来移民抱有更加包容的态度。因此,调整创新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