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戏曲美育何为
2022年11月30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30日第2541期  作者:刘玲华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戏曲历来重视“寓教于戏”,这无疑是储存美育基因的思想宝库,丰饶且厚重。“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与时代交相辉映。在倡导“增强文化自信”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得益于数字媒介的助力,作为“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戏曲何以立足传统美育观,回答“美”和“育”在当下指向未来的新进展和新可能,已经成为推进新时代美育建设的一个现实课题。

  立足传统 古为今用

  美育者,“美”与“育”之融合并应用也。美是内容,育为目的,文化艺术是主要载体。于个体而论,美育有益于陶冶情感、升华人格;于社会而言,美育有助于培养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者,传统戏曲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程式严谨,讲究写意,无论思想主题、舞台表演还是文本词章、音律服饰,都能构成具体的美育内容。它既能承载和传播文辞、唱腔、身段、程式与意境之美,亦能在古为今用的意义上,熏陶今人的艺术情感,提升其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呼唤“以美育人”的时代,其意义无需赘述。二者,传统戏曲植根于民族土壤,千百年来是国人最喜闻乐见,也是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最强烈的家国情怀,经由众多廉洁奉公、孝悌忠信、自强不息等人物形象与传奇故事的描绘,启智润心,立德铸魂。这些内含于戏曲艺术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人文价值观,将接轨新时代,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石。

  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塑美育观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立根与革故鼎新的关系。不可脱根而使“新”虚脱,更不可惟求“新”而致根萎缩。时代的发展考验着传统戏曲接续美育传统与重估现实审美需求的调适能力,但说到底还是重在传承的问题。要发掘传统美育观在文化自信语境中的当代价值,首先要确定传统戏曲中哪些美育要素能够成为滋养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源泉,古为今用,生生不息。换言之,传统戏曲要有鲜明的对话时代意识,剔除自身中不合时宜的思想主题,以及其中僵化的审美模式。更重要的是,传统戏曲要坚定地立足“寓教于戏”之传统,并批判地加以传承,绝不舍弃“戏以育人,曲以化人”这一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立场,激发其在当下的情感共鸣,将“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肩负到底。

  立足时代 守正创新

  美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得以永恒延伸,离不开艺术的逐时嬗变、守正创新。从元杂剧走向成熟到地方戏百花齐放,传统戏曲发展的漫漫历程,见证了时代潮流重构审美观念的事实。从审美趣味的崇尚来看,传统戏曲走过了一条由俗致雅,由雅走向绮丽,又从绮丽回归俗之本色的变革之路。从美育理论的践行观之,曲以载“道”的美育主题也历经了承载封建伦理之“道”向现代性意义上的启蒙救亡、新民立人之“道”的嬗变。20世纪80年代,为响应培育“四有”新人的号召,传统戏曲又与时俱进地吸纳了培养艺术鉴赏力的主题,过渡到以培育健全人格为“道”的人文美育阶段。时至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传统戏曲展现弘扬美德、服务人民的时代风貌。是以,守以美培元之正,创文艺表达之新,是新时代传统戏曲与时代旋律同频共振的新征程。

  美育有“为”是回应时代之邀。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传统艺术的审美空间被前所未有地打开。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视觉主义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启发了传统戏曲美育内容的更新,推动传统戏曲顺应时代变革,将新媒体变成促进大众感知戏曲魅力的有效手段,从文本、音乐、表演和舞美各方面推陈出新,使得曲中人、曲中事、曲中情在互联网空间流动并“活化”起来,大大拓宽了审美视野。另一方面,技术时代对娱乐至死的推崇,也不可避免地打开了道德危机、信仰迷失的潘多拉之盒。作为精神修复“工具”之一,传统戏曲有责任发挥天然的讲故事优势,让各类关于惩恶扬善、崇德向善的叙述均成为激发大众完善自身、滋养灵魂的反光镜,将积淀厚重的“美风化”传统融入当代美育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之中。

  美育必“为”是回答时代之问。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传统戏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开辟面向文化自信时代的美育向度。首先,在彰显“美”的意义上,回归戏曲艺术的本质,发现、诠释并传承经典剧目,多维度地阐释戏曲独特的文戏听腔、武戏看功的艺术之美。其次,在传播“美”的层面,挖掘传统戏曲中凝结着的人类共同的美学认知与价值认同,桥接传统与当下,连通中国与世界。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外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可为力证。再次,在践行“育”的高度,突出曲以化人的力量,以精神洗礼促进人格养成,积极响应新时代“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育要求。

  立足人民 强化担当

  传统戏曲得以持续生产“以美育人”的宏大力量,一因具有经典意识,能在“抽离现实”的境界中彰显戏曲情韵和技艺,引领并提升大众感知、评鉴与创造美的能力;二因具备人民性,能充分重视不同时代的大众对文本和演出的审美反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说塑造经典是传统戏曲美育之根,那么坚持人民性就是其美育之魂。传统戏曲滥觞于勾栏瓦舍,是民间文化当之无愧的主流样式。民间性的文化基因决定了它的美育定位是立足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熏染并教化大众。“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文艺就是要“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以戏曲作为美育载体,凸显的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满足人民审美文化需求的使命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是秉承传统戏曲“足民之需”立场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定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传统戏曲出身于“里巷歌谣”,是最接地气的通俗艺术,既汲取民间滋养求发展,又以“美”与“道”反哺人民,始终体现“向民之心”的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的民间之根不仅不能断,而且要更加坚定服务人民的信念,从紧扣时代脉搏、饱含大众情感的时代内涵出发,描绘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图谱,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从而引领人民从优秀戏曲作品中汲取奋进力量,书写新征程的新辉煌。

  培育文化素养深厚的时代新人,是推进传统戏曲美育观创新发展的破题之举。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拓宽了传统戏曲的无形舞台,也催生了众多潜在的“新”观众。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平台上,戏曲随时可播、随地可放,与有形舞台相比,新观众获得的审美价值之宽度与广度,已远远超越了一桌二椅带来的观剧体验。传统戏曲若想求取蜕变新生,就应积极挖掘数字艺术形态以发展数字美育,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而让戏曲传承之路走得更远,重中之重是培育新时代的青少年,“尤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美育教材的主干来培养我们青年一代的正确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立德树人,为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食粮。美育践行促成长,戏曲扬帆正当时!在当下,我们欣喜地发现,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且收获了喜人成效,这正源于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美育需要。

  综而述之,作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在弘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当下,践行传统戏曲美育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一要高扬“立足传统”的旗帜,挖掘传统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及其美育功用的当代价值;二要把握“立足时代”的方向,开辟数字技术和文化自信赋能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美育新向度;三要坚定“立足人民”的宗旨,强化传统戏曲服务人民及培育时代新人的担当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