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
2022年11月30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30日第2541期  作者:邹卫中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组成的网络空间,正以其强大的外部效应嵌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全领域,日益成为激活民主政治要素资源、影响民主质量的关键力量。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针对大数据—网络空间的内在规律和技术架构将人民民主与民主的全过程联系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扩展和深化提供新思考,为非西方国家摆脱西方民主的话语霸权与制度陷阱提供新方案。

  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因素

  随着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公共性、协商对话等民主核心要素的介入,网络空间正成为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变量。

  从民主参与主体的视角看,互联网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规模,决策者与大众参与之间的鸿沟不断缩小,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然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也使得民主政治面临碎片化风险,从而削弱了网络空间的民主根基。

  从公共性的视角看,网络空间有助于克服和避免许多影响传统公共领域形成的障碍,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网络公共空间。但是,一些结构性的力量也在侵蚀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互联网的数据集链接和集聚效应可能加深国家内部与国家间财富分配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风险。这些风险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平等形成严重挑战,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造成严重侵蚀,影响到网络空间中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

  从协商对话的视角看,网络在异步交流方面的适应性促进了包容性和协商性的民主价值。然而,网络空间存在的过滤泡沫、回音室、虚假信息等问题,使协商对话可能具有欺骗或操纵特征。而由于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扩张,一些企业对网络信息行使着前所未有的权力,可能造成网络空间的“技术统治”或“中心化”,带来民主实践的控制权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削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包容性和协商对话效果,扭曲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偏好聚合,使网络空间难以达成广泛的民主共识。

  网络空间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良性互构

  新兴通信技术改变着政治沟通和民主的实践条件,要持续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和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探索网络空间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双重良性互构的契合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参与更便捷、监督更及时、回应更精准的途径。中国共产党是契合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人民是契合关系中的主体,人民政治参与是契合关系的沟通中心和创造力源头。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空间的契合关系是一种双赢共生的关系。基于契合关系,能够实现人民民主向网络空间全过程全领域的聚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民主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互联网基于大数据连接、整合、分析来自线上线下各领域的各种信息,促进人民的政治参与度,组织建立社会协商网络,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跨空间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趋势。通过强化这种双赢共生的契合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在网络空间呈现时空上的民主持续性和多环节的民主连续性特点,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效能。因此,在网络空间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可在如下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网络空间人民民主全领域覆盖的民主架构。从多个维度建立覆盖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全领域的、一体化的民主架构,是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首先,确立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目标追求—制度体系—民主实践—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的整体民主架构,发挥党调整、引导和优化配置人民民主资源的指导性作用。其次,围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核心价值这一目标追求,建立人民民主的制度框架、治理议程和网络公共领域“内在统一,外部黏合”的确定性关系。再次,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含的权力和权利两条基本线索,扩展其在网络空间社会民主实践的包容性。从权力层面看,人民通过互联网分享公共权力,以追求民主政治的公共性得到全方位全领域地实现;从权利层面看,人民使用互联网对基层社会事务全领域直接行使法定权利,实现沟通的公共性和偏好表达的多样性。最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治保障,促进人民民主要素资源在网络虚拟社会、国家政治生活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元空间层次上,实现全领域纵向流动和横向衔接。

  二是形成网络空间人民民主全链条贯通。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推进人民民主在网络空间全链条形成贯通合力,突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性的赋能逻辑。首先,从聚合、控制和社会整合三个功能维度,建设网络空间人民民主全过程所需要的稳定的共同身份和政治文化,增强对共同的国家文化标准和价值的认可,奠定公共协商必需的信任基础。其次,突破现实社会中既有的结构化参与模式,创新网络虚拟社会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新范式,采用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多元参与模式。再次,以人民需求为本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在分布式系统的各个节点之间智能分配和调节远程网络投票、网络政治参与、网络协商和网络监督的负载,全过程全方位提升人民民主的资源利用率和工作响应时间,形成网络虚拟社会人民民主全过程各环节的均衡负载和互动互补,确保资本与互联网技术作为重要的社会要素始终全过程服务人民。最后,在民主结果方面创新民主选择的二元模式,充分考量民主选择及其关联性要素,实现人民民主结果从众意到公意的输出,建立民主过程与民主结果迭次进展的全链条民主路径。

  三是建构网络空间人民民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从有效参与、平等协商、充分知情、议程设置与控制及公民权等维度,构建政治平等与多元参与的民主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对网络空间人民民主全领域统筹谋划和各环节合力协进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公共信息先行公开制度、个人数字身份保护制度、传统媒介和政务新媒体优势互补机制、数据信托的数据安全信任制度等。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价值引领,构建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运行机制,包括在立法、预算领域重点拓展多元参与机制、多元主体纵横联动的对话机制、民意汲取民情归集机制以及公共政策实施的科学评估和绩效评估机制等;对话协商、选举投票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参与机制,如随机抽样的选择、网络协商主持人、问卷调查、民主协商意见建议的跟踪处置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总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置于网络空间可持续发展中,针对政治参与者与其所处的互联网及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双重嵌入关系,构建网络空间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基层社会自治之间相互融通的全链条民主架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能够在网络空间生动的、迅速发展的公共生活中拓展人民民主的实践。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大数据—网络空间政治问题的理解,并在网络空间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将群众路线理论具体化,从而深化民主内涵,增强中国民主话语的时代性和引导力。如此,既能维持网络空间的弹性与活力,又能实现网络空间推动政治参与、协商对话、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虚拟社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机制研究”(22BZZ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