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献在“西部空间”建构中的价值
2022年10月19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9日总第2511期 作者:巩杰

  西部大开发走过20多年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也近10年,西部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对西部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记录、保护和传承方面,作为传统的文字文献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影音文献在记录和保护西部历史文化遗产、记录和传播西部发展成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音文献在中国西部的发展历史与实践

  我国西部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又十分重要,自影音媒介诞生以来,影音媒介技术就在西部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留下了许多西部历史文献和文化记忆。影音文献在西部地区的实践,经历了从域外拍摄到自主创作创新的发展历程,不断增强技术表现力和文化自信,使西部影音文献的拍摄发生了重要转变。

  1923年,摄影记者王小亭在西北各地考察,以一个中国人自主的眼光拍摄了大量照片。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中方团长徐旭生(又名徐炳昶)教授详细记录了西北考察的过程,摄制了令人震撼的西部人文地理影音文献。1934—1942年,中国影像人类学前驱、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在川西、西康、云南、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影像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民族精神面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可信度较高的视觉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音文献价值和人类学价值。

  从1937年开始,被蔡元培誉为“带摄影机的徐霞客”的金陵大学孙明经教授奔赴万里前往川西和西康,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摄影照片和多部纪录电影。他以人类学摄影和纪录电影的方式呈现了中国西部的风景、人文、历史和社会样貌,对中国西部文明的文献记录与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1962年间拍摄的16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大部分在西部地区拍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人类学影像和影音文献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诸多西部电影和纪录片,通过纪实摄影和技术手段完成了西部的影像记录。21世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同媒介对影音文献的兼容性处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使得西部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得以不断地记录、保护、搜集、整理和传播。随着DV和自带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光,及时地对自己所处的西部进行一种本土化的影像书写。这种大众普及的影像方式,让西部影音文献的记录有了多样素材和个人化倾向,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影像的拍摄者,也是西部文化历史与民族记忆的书写者。通过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记录的口述历史成为影音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在国内流行的媒介考古学的深入发展,都使影音文献的价值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不断以“深描”的手法呈现出西部空间和人文发展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这些丰富的西部影音文献,在当前研究西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空间”建构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史学价值。

  新时代影音文献在西部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随着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融媒体技术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影音媒介摄制和传播技术的大众化、便捷化、智能化与普及化,影音媒介文献资料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重要。影音文献是动态的可追溯的,影音文献既可以记录和追寻远古的历史传统文化,也为新时代建设西部文化提出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保存作用。影音文献记录传播西部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也为新时代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文献价值。

  用影音文献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基因。中国西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西部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基因,长城文明、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基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在新时代,除了文字记录和文献保护之外,就是要用丰富多样、视听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影音文献来记录、保护、传播和传承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长城文明,通过建立图片档案、影像档案、视频档案和音频档案等影音文献方式,加大对黄河长江长城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增强西部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保护和传承西部地区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华文脉。

  用影音文献促进丝绸之路和西部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新时代开启了西部大开发的新征程,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敦煌文明是丝路文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丝路文明和敦煌文明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结晶和重要成果,通过影音文献的方式,把丝路文明和敦煌文明保护好,以此来增强和推动西部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丝路沿线国家建立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开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

  用影音文献记录和保存西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西部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高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延安成了亿万热血青年向往的红色之都。其间党开创的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精髓的延安精神成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高度,这是全国和陕西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灵魂。在新时代就要通过各种影音媒介,充分发挥影音文献的作用,建设红色影音文献资料库和红色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增强爱国情怀和党性意识,激励民众奋发有为,不畏艰辛,开拓创新。

  用影音文献记录和保护独特的西部民俗文化艺术。西部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西部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典籍、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西部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许多瑰丽独特的民俗文化。西部民间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形式,如皮影、剪纸、秦腔、道情、民歌、社火、泥塑、面花等,形成了独特的西部风貌和风格。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产生了地域特色鲜明、文艺风格凸显的现代文化艺术。以“陕军东征”名扬全国的陕西文学、以西影厂为旗帜的西部电影、以赵季平为代表的民族民俗音乐、以石鲁所代表的“长安画派”和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地画派”,使西部成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高度和区域中心,具有明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我们在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文字记录以外,也要用影音文献记录和传承丰富多样的西部民族、民俗和现代文化遗产,使西部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用影音文献保护西部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西部乡村。西部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要,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时指出,要对秦岭的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我们要充分利用影媒介和文字撰写,积极申报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河南、甘肃两省,共同促进申报秦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并用影音多媒体手段持久地记录、保护和传播秦岭生态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

  在脱贫攻坚战略胜利完成和西部乡村振兴的建设上,要大力发挥影音文献的独特作用,通过图片、照片、地图、影音文献的拍摄、搜集和整理,建立乡村档案和乡村博物馆,以及撰写乡村影像志等方式,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影音文献的重要作用。

  总之,西部是传统核心文化、丝路国际交流文化、红色主流文化、民间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区域辐射性,又突出对外交流性。因而,加强西部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文化基因,发扬文化精神灵魂,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突出文化特色,扩大文化辐射,让西部实现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强。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丰富影音媒介的记录手段和功能,建立西部文化影像与声音基因库,以及VR影像、口述历史、西部相册和西部数据库等,用影音文献志的方式续写西部风物志传统。乘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东风,让西部历史的人类记忆更为持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永续发展提供精准的文献和资料佐证,也为中华文明在人类的信史上留下真实而独特的民族印记。

  西部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核心基地,保护西部文化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要让影音文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闪烁着清晰可见的影像光芒,传递着永不消逝的音频电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电影‘西部空间’审美共同体研究”(19EC19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