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民生兜底保障
2022年10月19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9日总第2511期 作者:刘振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共同富裕背景下,必须对民生兜底保障使命的艰巨性以及保障范围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性加以解读和认知,便于从政策层面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进而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加强民生兜底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且最艰巨的使命就是让困难群体能够和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享受发展成果。为此,要充分认识加强民生兜底保障、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重大意义。

  充分认识民生兜底使命的艰巨性,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源泉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但同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21年底,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显示有5800万低收入人口。可见,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当前还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比如,城乡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需要照护。国家卫健委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有认知障碍的60岁及以上老人大约为1500万人,存在巨量的照料服务需求;还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900多万,且90%分布于中西部省份。该群体由于缺少父母陪伴而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面临心理健康、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残健融合还存在不少障碍,制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困难群体所面临的与现实生计及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交流、融合等问题,都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上述各类困难群体,兜住兜牢这一民生底线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议程中应予优先解决的民生实务。

  充分认识民生兜底内容的多层次性,拓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想使困难群体真正摆脱困境,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形态,扩展服务主体和服务范围,全方位、多层次实施保障。从服务对象上看,积极的民生兜底服务体系不仅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还包括社会上所有有需要的人员。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可能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我们的兜底保障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遭遇困境的人们不至于失去生活勇气和信心。从考察层次来看,宏观上包括行业、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中观上包括社会阶层、群体及集团利益的优化调整;微观上则主要指社会个体及其家庭的收支平衡问题。从保障领域来看,包括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诸领域。从社会视角来看,包括经济、物质、心理、文化、精神、健康、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等。通过上述多层次、各领域、全方位、多视角的福利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来疗愈社会创伤、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创新。

  进一步加强民生兜底保障的路径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正如我们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共同富裕也需要党和国家拿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并且需要全民族克服重重困难障碍才能实现。在这一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必须采取特殊有效措施进行兜底保障。

  通过经济发展做大做实民生蛋糕,增强民生兜底保障的可持续性。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利用国家稳经济、促增长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杠杆,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复工复产,刺激经济回归常态化发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作用,实现东中西跨区域补偿,逐步缩小地域差距。在做好生态环境养护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同时避免资源投放过程中的“精英俘获”所导致的逆帮扶现象。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撑力量,重点扶持小微企业,纾解企业困难,助其渡过难关。加大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身体素质和人文气质。

  提高兜底保障的质量效益,让困难群体充分享有共同富裕成果。坚持分层分类分区域原则,优化完善救助服务方式,引导各类主体精准投放救助资源。统筹运用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提供精准而个性化的救助帮扶。全力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老年人、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地级市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全覆盖,解决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康复问题。建立和完善富有人文精神的民生殡葬服务体系,做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情有所归。利用“上门服务”“老年餐桌”等方式,解决好广大农村地区高龄、失能失智、留守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一日三餐问题。加快试点并推广针对老年人、重残儿童的长期护理保险。特别是重残儿童,因为该群体几乎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护理,对于其家庭来说负担沉重。且与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相比,重残儿童长期护理保险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落实落细困难人群主动筛查机制,利用大数据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实现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全面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严防新的贫困问题的发生。

  统筹发挥三次分配的综合调节作用,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充分重视并理解社会财富三次分配各自的功能价值,才能完整诠释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共同富裕长期渐进性实现提供稳定而丰沛的多源动力。虽然民生兜底保障无法完全依靠市场化机制来实现,但市场的作用不可或缺。在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政府机构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均得到较好发挥,使得民生兜底保障更加牢固。弘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发展壮大公益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救助型慈善活动,使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