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中的红色文化力量
2021年07月02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日第2199期 作者:顾高菲

  【核心提示】音乐舞蹈史诗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保留了对中国革命的叙述,传递了中国革命精神,而中国革命精神正是浸润着中国人骨髓的红色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动力和基石。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只有通过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教育,才能弄清“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和《奋斗吧 中华儿女》被称作新中国的四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它们对时代的书写,展示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变迁。无论时隔多久,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光荣与梦想,持续散发着红色文化的力量。

  音乐舞蹈史诗的使命承担

  每个国家都有着特有的历史故事和民族形象,这些故事和形象通过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叙述和描绘,在历史发展中被代代传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史诗的书写便是其中一种方式。纵观古今中外,被称为史诗者,无不是采用诗性的语言表达信仰的庄严,或是呈现开辟天地,或是描述天地万物的生成,或是说明人类与民族的起源,以此完成民族文化,甚至是民族精神的传递。音乐舞蹈史诗是史诗的艺术书写,以《东方红》等为代表的音乐舞蹈史诗,通过音乐、舞蹈以及朗诵等综合性的艺术手法书写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和精神,进而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

  作为史诗的艺术书写形式,音乐舞蹈史诗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打破了文字叙事的创作框架,以乐、舞、朗诵等综合形式在舞台上呈现人民斗争、劳动和生活的场景。最先采用这种综合艺术形式的节目是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这是文艺家们在1949年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成立而创作的节目,被称为“史诗性质”的大歌舞,后来《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也属于此类。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献礼作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的上演,音乐舞蹈史诗才正式定名,并成为一类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因为此,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常常被记载为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

  在《东方红》之后,相继上演了《中国革命之歌》(1984)、《复兴之路》(2009)和《奋斗吧 中华儿女》(2019)三部音乐舞蹈史诗,与《东方红》一并,被称为新中国的四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音乐舞蹈史诗作为“形象化的党史教材”,展现着时代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之间“心心相印”,彰显了不同时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些音乐舞蹈史诗以时代的视角和方式继续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以红色文化之力量凝聚民族认同,振奋起中国的“精气神”。

  音乐舞蹈史诗的创世书写

  1964年国庆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并在1965年被拍成电影。《东方红》叙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历程,其中包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岁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描绘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东方红》以中国革命的精神贯穿起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全景。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凝结为国人的民族精神认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结局为朴实的革命叙事和中共胜利的形象塑造镀上了神圣色彩,成为人民群众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和精神力量。周恩来总理在《东方红》的排练过程中给演职人员讲党史,要大家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党史去理解中国革命,在排演中践行中国革命的精神。如此,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从情感和理论实践的双重维度获得了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精神和国家民族的认同,并形塑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红色文艺经典,在一代代的传播中融进国人的精神血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舞蹈史诗的接续复现

  在《东方红》之后,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和《奋斗吧 中华儿女》分别上演于新中国成立35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在这四部作品中,《复兴之路》与《中国革命之歌》一同被誉为《东方红》的姐妹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献礼作品《奋斗吧 中华儿女》引用了《东方红》中的经典段落向《东方红》致敬,宣示了其继承性。后来的三部音乐舞蹈史诗,常常被看作《东方红》的复现。

  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在前半部分以新的历史时期的视角重新“创作”了《东方红》,后半部分呈现了新时期的伟大变革,以及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史为基,将党中央集体领导下的革命史、创业史和奋斗史凝练为一组组“历史表情”,在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中演出了一部中国当代史。 《奋斗吧 中华儿女》按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四大奋斗篇章,分别呈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代的奋斗印迹。

  就创作和演出而言,这四部音乐舞蹈史诗都是国庆献礼作品,均十分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它们对中国革命的叙事都起于鸦片战争,包含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基本都沿袭并丰富了音乐舞蹈史诗这一艺术形式,演员队伍庞大,参加演出的人员都有千人以上;都拥有全国一流的创作团队和演员,创作排演的人力、物力皆为国家最高配置;舞台歌舞艺术呈大规模协作式的“大兵团作战”,并在上演之后被拍成影视作品。四部音乐舞蹈史诗彰显了其作为国家记忆载体的历史地位。

  音乐舞蹈史诗中的光荣与梦想

  从1964年到2019年,中国发生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变,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是从舞台、灯光等现代技术还是参演规模来看,一部又一部应时代而生的音乐舞蹈史诗可谓一部强于一部。但是,尽管时代变迁巨大,后来的音乐舞蹈史诗都保留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叙述。一方面,这些作品力图从时代变迁的视角观察中国革命;另一方面,编创者们以《东方红》为标杆,尤其在创作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这段历史时,他们都会去回看和研究《东方红》这部“教科书”,这或许并不仅仅因为《东方红》是第一部叙述中国革命的音乐舞蹈史诗,更重要的是,《东方红》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光荣与梦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中国革命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精神符号,其中有着摆脱屈辱、获得荣耀、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这也正是红色文化的力量。

  无论后来的音乐舞蹈史诗如何为当下的书写费尽心力,都没有放弃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书写。2019年,新中国成立已有70载,《奋斗吧 中华儿女》最初打算从新中国成立写起,几经讨论后被推翻了,因为编创者们意识到,不呈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艰难历史,就不足以展现共产党的初心。理清“来时路”是找到“去向哪里”的基础。于是,编创人员将“时间线”的起点置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论是用整部作品叙述中国革命历史的《东方红》,还是将这段历史压缩为两章或者一章的后来者,四部音乐舞蹈史诗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解放出来、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站立起来的历程。因此,音乐舞蹈史诗不仅在为新的时代树碑立传,也为后来者指明了一条中国化的革命道路,更向世人昭示了一个革命化的中国形象。在这个意义上,音乐舞蹈史诗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保留了对中国革命的叙述,传递了中国革命精神,而中国革命精神正是浸润着中国人骨髓的红色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动力和基石。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