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使命
2021年06月18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8日第2189期 作者:郭凯

  高校的使命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思想界最早倡言美育的先驱者之一王国维曾指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是“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美之域,一面为德育、智育之手段”。从其相互关系及作用上探析,对于处在培养人、塑造人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的高校而言,美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外在依托,更是新时代高校的内在使命。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遵循。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进一步为高校践行美育使命,固守立德树人之本明确了方向。

  以美育人,高校服务青年路径更加明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已发生明显变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变革浪潮及全球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视野格局开阔、知识储备覆盖面广,其接触及吸收的各种知识、思想输入丰富程度远超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深度了解和把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状况,是高校有效开展服务青年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坚定建设者的第一步。

  新时代美育工作对青年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全面深入服务青年提供了更加明晰的现实路径。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高校服务青年就必须有温度有情怀地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磁场圈”,不仅要让广大团员青年想得起、找得到、“愿依靠”,更要让广大团员青年记得住、念得久、“有神交”。古诗有云:“乡音无改鬓毛衰”,只有深入内心、渗入骨髓,才能影响一生。审美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和精神选择,映射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托美育、以美育人,以此达到立德树人。

  高校有着以美育人服务青年的天然资源。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二课堂”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文学艺术等普及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这也体现着青年群体对美育的诉求以及对自身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着生动多样的中华传统美元素;倡导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践行着礼仪之邦的美育实践;创意十足的校园文化墙文化角、宣传展板等的创设,感染并触动着青年学生的视觉感官,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于无声之中实现着美育的悄然渗透。美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它与高校所秉承的将思想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的青年服务原则不谋而合。以美育人让高校服务青年路径更加明晰,进一步将美育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氛围中得以凸显和深化,是高校满足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诉求的重要课题。

  以美化人,高校凝聚青年力量更显实效。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青年人聚集的视频网站发布了一则视频演讲《后浪》,一夜之间火遍全国,仿佛新时代青年人发出的一声呐喊:做一朵奋力奔涌的浪花。五分钟的《后浪》演讲是一种内容输出,更是青年群体价值认同、精神共鸣的体现。《后浪》的爆火以及其价值输出的衍生影响启示高校工作者们:凝聚青年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心至”则“力聚”。王国维从教育学角度解读美育时提出,美育即情感的教育,也称“情育”。美,对人心灵的润化作用在于“共情”。高校要充分借助“美”的“共情力”,不断找寻、深入贴近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以美化人,以情动人。

  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担当,每一代的担当都是其对时代责任和自身价值认同的生动反映。一直以来,许多高校着力打造以“红烛”“春雨”“青松”等命名的志愿者协会,通过在一系列校园实践教育活动中,对其“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春风化雨,滋养万物”“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优美意蕴及高雅内涵进行阐释实践,吸引凝聚了一批批青年投身志愿活动,贡献青春力量。这是以美化人,凝聚青年力量实效性的最直观呈现。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进一步发掘“美”、升华“美”,更新青年群体的“美感”意识、端正青年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美育精神也是高校面临的新使命。语言美、表达美、形象美、内涵美是青年对美的理性需求。“美”对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感化与品格塑造是持久一生的。以美化人,进一步提升高校凝聚青年力量的实效性,就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本,掌握青年大学生对美的切实需要,坚持“内与外”“浅到深”的辩证思维,不断完善关于青年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念,进一步深化对青年大学生关于美的内容教育,坚持“内在美”与“外在美”合力,真正满足青年大学生对“美”的追求。

  以美培元。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民族发展风貌、展现时代变革思潮,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思想状况的风向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深刻的思想与鲜活的表达相得益彰,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意蕴深远的文化之“美”和文化自信。以美培元,以美固本,以美筑基,以美铸魂。学史明智,读诗言志。美对青年群体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美对青年群体思想的引领,积微成著。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义担当之美;有“家国天下”的大爱情怀之美;有“士志于道”“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真理理想追求之美;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君子慎独”的道德自律之美……担当使命、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崇德精业,如何从广袤无垠的文化之美中“拾珠”,聚“珠”成“璨”,聚明成炬,照耀青年思想,激发青年共识,是当下高校扎实做好引领青年思想工作必须深入思考的命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是华夏子孙屹立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更是高校塑造青年精神品格、提升青年审美气质的“源头活水”。高校引领青年要善用以美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将理想信念、坚定意志、是非荣辱等内核精神,借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建构、经典向上的文学艺术、精心打造的校园活动等有效输出,进而使高校引领青年工作的思想深度得到进一步延展,品质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团委)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