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
2022年01月06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6日总第2324期 作者:陈志娟

  网络游戏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热衷的网络活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和形塑作用十分复杂。一方面,游戏是未成年人认识世界并参与社会交往的途径。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危害一直被社会各界关注。笔者从数字素养角度分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成因。

  数字素养未引起足够重视

  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是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流变所形成。数字素养表现为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评估、整理和利用,进而创造性生产知识,并具备批判精神与判断能力的基本生存技能和行为。数字素养包括其他相关概念的主要方面,即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是作为数字素养的基础、核心成分存在的,而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则是数字化情境下的一种技能,这也成为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础。其中,数字健康是指网民管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平衡在线和离线生活,了解健康的在线关系与有害的在线关系之间的差异,保护自己的在线身份。

  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时代独特的群体,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浸泡”在信息海洋中,认知模式和学习行为等都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性。对于认知和行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而言,存在着如何科学辨别并吸收网络游戏传递的价值观,识别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边界,如何科学管理时间,以及面临游戏成瘾、网络欺凌、隐私安全等诸多潜在风险。

  目前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总体不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4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网络道德素养平均得分最高(3.94),网络印象管理能力平均得分最低(3.02)。数据显示,成绩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有正向影响,上网时长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显著提高。随着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增长,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每天平均上网时间越长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整体表现较差。

  家庭数字素养影响颇深

  父母的数字素养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科学上网,对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至关重要。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50.1%的家长认为家庭是监督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最重要因素。父母应该学习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但是,调查显示,57.5%的家长表示自己对互联网了解不多,还有4.1%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缺乏数字素养的父母对孩子玩游戏通常有几种态度:一是由于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采取“一刀切”禁止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二是父母不懂上网,对于手机使用、网络使用半懂不懂,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发现网络游戏问题之后简单粗暴地处理,采用高压的威权式形式命令和吓唬孩子;三是一些年轻的父母自己就是沉迷于网络及网络游戏的“低头族”,对电子产品没有控制力,没有成为孩子数字媒介行为习惯的榜样。总之,受制于教育水平、时间精力和数字素养的家长,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就网络使用进行必要的引导。

  数字素养教育要跟上发展步伐

  数字素养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境地。首先,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亟待制定数字素养教育框架、标准与长远的行动计划,也亟须开发数字素养教育的课程和资源,以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落地实施。其次,由于对数字素养概念较模糊,未能很好区分数字素养、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相关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现象。调查显示,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为25.7%。最后,国内的数字素养教育普遍层次较浅,整体设计上缺乏层次性、逻辑性,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及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教育形式上多是以传统的课程、讲座、培训为主,缺乏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上多是从技术入手,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我国中小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实践普遍存在脱节、滞后情况。第一,我国教育部门尚未把数字素养教育提上日程,即便是目前一些中小学推行的网络素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尚未建立起系统、科学、规范的网络素养课程体系,相关内容零散地分布于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超过半数的学校在提升网络素养方面的作为仅仅停留在“提示网络风险”和“利用网络改善课堂学习效果”上。第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网络使用的示范者。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水平显著相关,教师的态度、数字技能和网络使用习惯,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意识。学生对数字素养较高的老师也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事前教育、引导和规范,通常都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处理,这种被动局面使得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中问题频发,网络游戏沉迷即为其中的重要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无法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和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网络游戏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线上互动方式,游戏过程就是社会互动的过程。网络游戏正面或者负面效应哪个大,关键是未成年人本身的素养问题。要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需要理性看待网络游戏;研究和借鉴国外数字素养教育的经验,推行切实有效的数字素养教育政策;优化数字素养课程和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实施家庭数字素养教育计划,对父母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此外,网络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助力数字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通过父母、学校、社会及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授之以“渔”,而非使其远离“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