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对新时代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新任务,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不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新时代国家发展。
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调整优化国家科技创新方向路径。新发展阶段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把握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科技自立自强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深入分析机遇和挑战变化,调整优化我国科技创新方向路径。围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完善关于前瞻性基础研究核心团队、政策环境、资金支持等顶层设计,切实营造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和文化;围绕应对关键“卡脖子”问题,需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需要采取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的科技创新路径,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发展理念强调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这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科技自立自强应通过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支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围绕支撑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显著提升我国战略必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引领技术研究;推动建设多元化科研院所体系,切实助力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围绕支撑协调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促进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支撑绿色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整合绿色创新资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融合绿色创新链与产业链,破解产业转型的绿色发展难题,推动变革性技术创新,助力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实现。围绕支撑开放发展,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扩大科技合作“朋友圈”,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与规则重建,争取国际科技议题和规则设置主动权。围绕支撑共享发展,需要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实施科技惠民重点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牧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需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依托科技创新解决国内发展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我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双循环”要素流通的障碍。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国内大循环,需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促进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解决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的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围绕科技创新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抓住自主创新这一关键着力点,通过产业链布局共性技术研发,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循环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新时代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已经成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驱动。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产生的新特征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正确处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自身、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与社会、国际科技合作等关系,不断明确未来我国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