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党史教育的创新路径
2022年01月06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6日总第2324期 作者:黄春平

  党史教育是一种党史知识传播与传授的过程。为更好推进党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在当前全媒体传播语境下,亟须开展党史教育传播策略的创新。

  全媒体带来传播语境的转变

  任何话语都有自己的语境,并受到语境的制约。党史教育从表达、传递、理解到接受是一个信息传播交流的过程,承担着信息沟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有效传播是党史教育的价值依归,话语实践过程中的理解与接受不仅取决于话语符号本身,而且极大地受制于信息传播交流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营造,即传播背景要素。党史教育的传播语境指的就是教育者进行话语传播时所特有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营造。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应用,党史教育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并由此带来党史教育的传播语境转变。与以往传播语境相比,全媒体给党史教育的传播语境带来了如下转变。

  媒介演变。承载党史教育内容的媒介载体由过去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演变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新型媒介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移动化、伴随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媒介的可供性由可供阅读、收听收看向可供回应、可供生产演变。

  传者演变。在传统的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决定着整个传播过程,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流向,从而牢牢掌握教育传播的话语权。全媒体语境下,教育传播的话语权也随之产生变化。这种变革的另一种表现是,传者由职业人员的特有身份演变为包括网络用户在内的所有信息传播者。

  渠道演变。传统的教育传播渠道的延伸遵循“传者—受众”这一“自上而下”的单一线性模式。全媒体语境下,教育传播渠道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延展方式演变为多渠道平行共存的扁平化形态。随着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方式也向着一种非线性、圈层、超链接的传播和连接方式演变。

  受众演变。全媒体语境下,得益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个体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主动的搜索者甚至发布者,受众的反馈、互动等要素被纳入教育传播流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由此被重新定义。

  方式演变。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线性逻辑”也逐渐向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逻辑”转变。在全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以往新闻、纪录片等传统的教育传播方式演变为融合了新型技术手段的短视频、网络直播、新闻游戏等传播方式。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人工智能(AI)精准推送、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纷至沓来,全媒体语境下的教育方式出现了由全媒、融媒向智媒、浸媒更新迭代的趋势。

  话语演变。以往贯穿党史教育全程的“文字思维”通常是中心化的,以文本为核心的,由思想和理性驱动传播过程。全媒体语境下,媒体出现了形态多样化。受众基于易得性心理,教育话语传播由“文字思维”向“图像思维”演变,影响力和情感由此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力量。

  传播语境亟待突破瓶颈

  面对上述传播要素变化,党史教育为适应这种全媒体传播语境,亟须在如下方面实现突破。

  利用全媒体技术实现党史教育普及率。当前的党史教育存在着传播内容滞后、渠道和形式单一、效果不尽如人意等诸多局限,尤其是党史教育局限于党员干部内部、局限于传统媒体平台。如何借力计算机技术、新媒介技术,加强实践研究,将党史教育范围辐射至全体党员、普通民众,以及辐射到线下的现实空间、虚拟的网络空间,这是党史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创新全媒体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党史教育吸引力。当前的党史教育仍然延续传统媒体时代的单一解读视角,对教育受众的基本诉求考虑不足;受教育者对宣教内容有时兴趣不大或热度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沟通存在传播困境,根源在于忽视了传播语境与话语的耦合关系。这些局限性弱化了党史教育的效果。如何实现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党史教育的艺术化表达,增强它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受教育者从心理认同最终达到政治认同,是党史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教育的解构与挑战。目前媒介技术的升级扩大和加快了各种社会思潮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信息化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来源多样化,这既有利于党史知识的传播,同时也造成了对党史的碎片化解读。上述情势增加了党史教育的难度。因此,如何健全党史教育的预警和引导,让党史教育打上高科技大数据的时代印记已迫在眉睫。

  全媒体传播语境下的创新策略

  摸清党史教育对象的全媒体认知、情感与行为规律。各类不同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完全不同。因而很有必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党史教育成效进行考察和检测。一是认知维度,包括认知水平、可及性认知、可得性认知、接受认知等面向。二是情感维度,包括情感特征、情感倾向、情感体验、情感传播等面向。三是行为维度,包括网络参与的显性行为与隐性行为、网络表达的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重点考察和检测不同教育对象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质性与特质性,以及不同对象在网络空间存在的教育效果的共性与特性问题。以此探明党史教育的热点问题及其在构建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共同体认同基础上的努力方向,从而最终达到增强党史教育吸引力的目的。

  探寻党史教育的全媒体传播方案。通过对党史教育传播机制各个要素(包括话语、传者、受众、渠道、方式、媒介等)进行历时性与系统性分析,并从全媒体传播语境对党史教育本身的主体维度、内容维度、渠道维度、媒介维度、话语维度进行细致考察,探索基于个体、群体、社会的视角下党史教育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创新、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全媒体传播模型与引导策略生成等可能性的实施方案。

  具体而言,可以从全媒体技术应用的角度创新党史教育的媒介渠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案,注重整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拓展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圈层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渠道,从而为党政宣传部门及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党史教育提供可借鉴和施行的方案,促进全媒体党史教育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党史教育的到达率、普及率与影响力。

  构建党史教育的舆情预警机制。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舆情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建设针对其的舆情大数据预警体系,也是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党史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媒体背景下党史教育应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平台,以“移动端”作为主攻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技术手段,依托社交、支付平台,采用大数据挖掘、计算机辅助量化分析、词频统计等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建构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帮助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舆情进行干预。

  党史教育不是书斋中的学问,它一贯强调资政育人的作用,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利用全媒体开展好党史教育,可以学深学透党史,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定“四个自信”、开拓国际视野、弘扬斗争精神。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开展好党史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党史教育的创新研究”(SZ2021B004)、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专项)“新媒体时代党史教育的创新研究”(DSYJ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