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不但要坚持“开门办报”原则,在新闻源选择、议题设置乃至新闻的采集编发与互动各环节针对网民需要,提供网民喜爱的新闻产品与优质服务,增强产品与服务的黏性,还应从内容生产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发挥媒体专业优势,引领网民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以改变当下网络空间低质内容充斥、舆论场过度喧嚣纷扰的状况。
中央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开门办报”作为我党的办报传统,其实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一种体现。在信息匮乏时代,“开门办报”不仅是办好报纸、发挥报纸功能的一种策略,而且是我党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作为党报工作的一项原则由此确立并传承,不断发扬光大。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开门办报”即为“开门办媒体”,已拥有坚实的技术条件与社会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 “开门办报”自然而然成为主流媒体的行为自觉。主流媒体长期形成的运营理念、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与文化惯习等,与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报”尚有差距,强调“开门办报”的原则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凸显服务社会的专业价值
在新技术快速迭代、新媒体不断出现并普及的当下,媒体准入门槛低、使用者众,“人人都是记者”已成现实。当此背景下,为何还要强调“开门办报”?
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开门办报”主要通过议题设置、读者来信、通讯员供稿等方式,报道党和政府的工作状况、社会现实与群众需要,为群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由于媒体资源的有限性与媒介技术的受限,传统媒体无论在新闻内容生产还是在传发反馈等环节中都占据主导角色,个体虽有参与办报的热情,但参与的途径与实现手段十分有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演进、5G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以新媒介技术为基本构架的新型主流媒体,融合了新媒介技术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场景化等特性,建构了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媒体平台,新闻生产能力、传播能力、运营能力、服务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就媒体平台而言,媒体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广度、深度与频次方面大为增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广泛连接,沟通、交流与互动的渠道更多样更通畅,为“开门办报”提供了技术可能。就内容生产而言,媒体所能获得的新闻资源更为丰富多样,新闻内容生产能力更为强大,具备了为社会大众提供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可能。就社会大众而言,互联网技术为网民赋能,“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具有信息接收者、生产者与反馈者的多重身份,能够自立门户,成为网络上一个相对独立的节点,同时与其他节点相连,成为社会连接的一个单元。总之,主流媒体在技术驱动下敞开了大门,网民也因技术赋能而有了更多的参与渠道、更强的参与能力,平台的开放性与网民的参与性在网络空间得以极大彰显,两者共融共进,释放出巨大能量。新闻内容生产由媒体掌控的方式转向媒体与网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方式,网民得以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分享与消费,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旨归。
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已从相对单一的信息需要转向内容、社交与服务等多重需要的复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驱使社会大众对媒体新闻信息的供给提出更多新要求。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大量同质重复、失实虚假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碎片,让人不堪其烦、无所适从,导致社会大众承受了严重的认知负荷。信息过量与匮乏都会导致人们对外部环境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另外,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传播方式从“一对多”转向“多对多”,以互动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成为主流,普泛化的各类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大众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信息的满足。
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能够为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用户需要的信息,实现“千人千面”的分众传播,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但由此也可能导致“茧房效应”,个人的选择偏向甚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意见相同相近的意见观点,有意或无意遮蔽了其他更为多元的信息。这种情形下,用户个体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会在个性化信息的舒适满足中被窄化,容易导致认知的狭隘与表达的极化,引发各种非理性的情绪。
因此,主流媒体需要主动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并提供多元、适用与可靠的信息,提供导向正确、可靠性强的高质量新闻信息,以消除社会大众在信息选择上的无力感与认知上的不确定性,纠正新媒介技术的偏差与内容生产上的低质。这正是主流媒体的优势之所在,也是其“开门办报”、服务社会过程中专业价值的体现。
扩大媒体平台的开放性
主流媒体该如何坚持“开门办报”原则,因应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社会的多元需要,让媒体的大门开得更大、社会大众参与度更高,核心即在于扩大媒体平台的开放性。
理念上强化联系群众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一意旨深刻的重要讲话,主要针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同样也是主流媒体应予以强化的思想意识与实践面向。面对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主流媒体理应坚持“开门办报”原则,立足现实社会,深入基层实际,走进群众生活,接地气、察民情、听民声,体验现实人间的“烟火气”,真实呈现社会现实,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同时更应面向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开辟更多的平台渠道,吸引并聚合尽可能广泛的人群,在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中了解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多维度了解网民的真实诉求并促使其充分表达。
技术上强化连接。新型主流媒体的开放性在技术上表现为连接、在线与交互,开放、参与和互动是其鲜明特征。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默认手机使用者永远在线,不在线即意味着脱离与世界的连接。正是偌大的移动网络空间把人与媒体终端、信息内容、多样服务连接于一体,曾居于中心地位的主流媒体也只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民等其他节点时刻在线,但是否与主流媒体连接、连接的程度如何,并不是由媒体决定的。主流媒体融合了新媒介技术,但连接受众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尚未有大的提升,渠道失灵的状况未能完全改变,受众流失或迁移转场现象依然存在,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如何从弱连接转向强连接,是亟须破解的难题。主流媒体再也不能坐等受众“上门”,而要改受众思维为用户思维,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重新整合畅通与用户连接的渠道。主流媒体在运用新技术手段、主动“出门”寻找用户的同时,依靠优质内容与服务,吸引并留住受众,尽可能扩展与用户连接的规模,实现与用户的强连接。
内容生产上强化协同。新闻内容的协同生产是媒体平台开放的核心一环。内容生产主体已由媒体单一主导变为多元参与,网民用户、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或专家、人工智能机器等都是内容生产者。多元主体聚合推进了新闻内容生产流程随之重构与再造,形成开放型的内容生产模式。但也正由于生产主体的多元性给新闻内容质量把控带来影响,导致网络空间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39岁网民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初高中与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接近网民群体的三分之二,大专以上的网民群体只占18.5%。网民的总体素质及媒介素养都与新闻内容生产者在思想政治素养、采编专业技术和知识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主流媒体不但要坚持“开门办报”原则,在新闻源选择、议题设置乃至新闻的采集编发与互动各环节针对网民需要,提供网民喜爱的新闻产品与优质服务,增强产品与服务的黏性,还应从内容生产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发挥媒体专业优势,引领网民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以改变当下网络空间低质内容充斥、舆论场过度喧嚣纷扰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媒体放低门槛扩大媒体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放松把关引导之责。更加需要引导网民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建设性的讨论,纠正网络空间过于娱乐化、情绪化、低俗化的不良偏向,让网民在参与内容生产的同时接受教育与主流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坚持“开门办报”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