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提出,将重点支持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医疗、虚拟企业专网、车联网、智能电网、智慧教育、智慧港口、超高清制播七大领域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根据中国广电5G 试验网建设方案,2020年1月至6月完成40个大中型城市建网,启动商用工作,2020 年7月至12月,完成334个地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网络建设。
对于广电媒体而言,5G时代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广电人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和外部连接、整合、协同,重新认识新格局、新业态。
拓展社会功能
在5G时代的大背景下,广电网络可以有效整合传统产业较为分散的多样性资源,推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社会功能的拓展。数字机顶盒集合了多种优质资源。广电部门要全面且充分地挖掘其优势,保证机顶盒的运转可靠性与稳定性,把智慧化教育、医疗、家庭、城市以及社区等模式全面渗透到广电网络服务当中,在实际服务以及政务信息等多个方面研究出更多新型功能。
广电与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搭建全网络、全媒体终端的在线学习平台,为K12阶段、学前阶段的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资源,以及沉浸教学等多种场景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推向全国,辅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进行教育教学。
5G具有速率高、频带宽、低延时的特点,超高清的图像传输、可穿戴和可触感医疗设备可以为医患双方的实时通信提供条件。广电网络联合医疗部门提供屏幕终端智慧医疗服务,将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个性化医疗服务等社会功能。
提升广电新闻传播、视听娱乐功能。5G将改变广电记者收集和写作新闻的方式。通过高效的媒体生产制作,第一时间将更丰富和更直接的新闻带给观众。随着大数据技术、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广电新闻传播将对受众进行系统化关注和分析应用,逐渐实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5G网络的峰值传输速度理论上可达每8秒1GB。与4G相比,5G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视频内容的个性化消费,而且还是超高清的内容。毫秒级的低时延性,已经突破了人们反应的时延极限,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等视听盛宴时,基本不受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影响,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应用变为可能。
融合“广电+人工智能”。5G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渐实现“广电+人工智能”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融媒、智媒、网络主播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10月26日,国内第一个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比尔·邓首次在上海国际电视节上亮相。2001年2月22日,国内首个虚拟主持人言东方正式和观众见面。2001年,英国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新闻播音员阿娜诺娃, 在原文输入自动驱动下,以实时再现和点播流式传输方式,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报新闻、体育和娱乐节目。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应用的探索不断向前,创造出语音播报、虚拟主持人、内容生产、情感主播等多种新形态,丰富了传播的形态和内容,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采编播方面,可以着力打造智能化编辑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对信息的采集、制作、分发、反馈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再造,大幅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
升级业务模式
解构传统数字化布局。随着5G时代移动媒体的普及,广电内容消费用户希望随时随地接受到各种信息,而目前广电媒体的播出渠道相对单一。流媒体服务塑造了年轻一代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用户期待接收到他们感兴趣的,而不是媒体决定提供给他们的内容。虽然一些视频平台允许用户通过编辑播放列表或点播等模式进行内容遴选,但对于传统的广电媒体来说,类似的定制体验还十分有限。新技术带来的场景应用革新对广电行业的数字化布局和渠道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
升级传统业务模式和生产流程。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平台的日益立体,广电人才的技能、采编风格、生产周期都亟须跟上受众的要求,原有广电媒体机构的人才结构也需要转变。广电行业的业务模式和生产流程几乎已多年未变,在5G技术革命中亟待升级。目前许多广电媒体还不具有独立开发应用程序等数字产品的能力,客户端开发也多是交付给合作科技公司完成,缺乏对移动应用产品性能的全面把控能力。因此,他们就无法确保提供适当的新内容,也无法真正实现灵活的内容分发。
用户数据分析具有有限性。广电用户数据通常是在内容广播后由存档人员创建的,并且往往仅用于存档,很难从这些档案中检索到具体的信息,对于用户的信息消费结构和习惯等宝贵数据,缺乏系统的收集和分析能力。用户数据分析与当前广电行业的基础结构、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并不挂钩,这使得大量的用户数据处于未被激活的闲置状态,严重影响了广电媒体对用户数据分析的运用。
提升传播效能
重构人机思维,以人文为科技赋能。5G 时代的广电资源分配权将发生深刻的改变。谁以人为本,以科技的力量去构建自己的发展与服务,谁就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者。传统媒介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关键就在于: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在技术逻辑的引导下和“线上”新世界的建构中去影响主流人群的决策。
掌握全媒体技术,以技术为人文助力。全媒体仍是当前一项紧迫课题,全息媒体作为“四有”全媒体之一,利用全部的技术手段、媒介形态、媒介终端实现立体式传播。全息技术结合了VR和AR的优点,能够避免AR的视觉受限,同时能弥补VR无法与真实世界进行互动的缺憾。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不戴头显设备也能通过投影设备裸眼看到具象,将场景或物体呈现在真实的空间中,让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周围的物体。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感不再分明,线上线下实现了感官融合。在广电领域,媒体产品的全息化使线上线下的交互和转换更为自然。广电行业亟须掌握全媒体技术,在广电触达用户的过程中,使用全息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将带来更丰富、更全面的用户体验和更强的传播效能优势,促进“传播全息化”和“感官融合化”。
转变传统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动源。传统广电针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往往不足,大多仍以经验为主,缺乏用户管理分析和数据驱动机制。5G的高速网络更加方便实现人、机、物的连接,方便实现详细的记录环节和沟通过程。全连接传播的实现能够使广播电视媒体以精准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实时收集和挖掘用户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动源,形成新的产品和商业服务。据IDC报告数据,2019年底开始,互联网每年都会产生超过600ZB的数据量。未来广电行业技术人员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面向用户需求的数据分析和产品开发。
5G技术的革新,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人机传播思维、传播机制、传播效应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了社会功能的拓展和视听技术的发展,并将深刻改写人的社会性连接、认知与决策行为。广播电视媒体必须站在全新的拐点上,面对“5G发展”的新未来,重新审视人与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性与技术性的区别,构建新时代的广电传播图景与框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