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处在社会飞速转型发展期,社会问题难免会出现频发、突发的状态。面对不断涌现的突发事件及其伴生的不容忽视的社会舆情,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仅考验着我国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也考验着我国媒体的传播应对能力和公信力。
突发事件考验新闻传播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型现代性》一书中认为,尽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风险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以往时期的风险相比,不管是在根源、范围,还是效应以及识别难度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风险有更强的不确定性,更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远远超出其地理上的起源并扩展开去,影响到社会中的所有群体,甚至有全球性影响。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和危险是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产生的,社会需要防止并使这些风险和危险最小化,或者进行疏导。现代社会的种种不确定和高风险导致突发性事件不可避免。
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收入公平、医疗养老等都会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现阶段我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及时探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改进国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考验我国媒体的报道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突来,各方面措手不及。然而随着主流媒体的迅速出击,深入一线,追踪报道,不断发现社会热点和难点,报道和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辟谣,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权威信息、解读数据和梳理疫情防控指南,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这次疫情报道不仅锻炼了我国的新闻传播队伍,也考验了我国新闻媒体应对舆论的能力。
当然,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媒体发挥舆情引导作用,都会以媒体长期积累下来的公信力作为担保。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在报道实情、稳定社会舆论和促进问题解决方面,要敢于发声、精准发声,既要唱响主旋律,也要用优质新闻作品、巧妙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探寻可行性路径
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经验,有利于增强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
第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迅速流动是舆论引导的关键。在防疫工作中,及时、公开、透明发布传播信息,保障大众知情权,是消除疑惑、平抚情绪、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要求。从传播过程看,在开放的信息流动中,当人们普遍可以看到真实信息时,错误和虚假信息很快就会被人们摒弃。针对此次疫情,多渠道多形式协同传播防疫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极短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从主流媒体到企业平台,各种辟谣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每日及时更新发布疫情相关信息。面对疫情初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媒体通过不间断的跟踪报道,给予回应,疏解民意。
第二,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答疑解惑是舆论引导的前提。信息流动的前提是其必须是正确真实的信息,而获得真实信息离不开新闻记者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路径繁多,由于媒体的多种选择和网络推送的“信息茧房”效应,很可能造成每个个体看到的资讯都不全面,碎片化严重,进而影响认知。可见,新闻人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的优良作风,在信息混杂的现代网络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因此,主流媒体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具备严格的职业操守,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牢记舆论引导的目的是疏导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团结。此次重大疫情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合力完成了信息筛选、信息公开和信息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第三,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现代社会,媒体不仅要让公众知道事情的“然和所以然”,还要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媒体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的传播和引导不仅仅是让大家知道事实真相,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事件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因此,此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多体现出多元主体的共享、共担、共建和共治过程。
从历史上看,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是我国媒体的一贯传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强调报刊的喉舌作用、舆论导向作用和社会建设作用。我们的宗旨仍然是“为人民服务”,在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媒体更是紧跟时代,积极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时代要求好的媒体应该有更积极的角色定位,在现代信息社会,单纯的新闻报道很难满足大众对信息获取的要求。面向未来,架起多方沟通的桥梁,以新闻报道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促成议题得到正向发展和解决,将是媒体报道发展的方向。
其实,推进媒体的社会治理参与过程,也是督促媒体带着问题进行报道的过程,是媒体议程设置和引导舆论的一种举措。现代社会的发展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基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社会问题暴露—社会问题解决—社会发展的不断循环。而发现问题、报道问题进而引导问题的解决,是新闻媒体存在的重要社会价值,也是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参与社会建设的思想,也是当下流行的建设性新闻的主旨。
另外,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对我国新闻媒体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政治保障。我国的制度决定了新闻媒体首先承担着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因此它必然具备着增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社会功能。这种社会整合功能能最大力度地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针对突发事件,完善和建立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会舆论是民意的风向标。正确的舆论引导能汇聚人心、凝聚力量、解决问题。因此,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让新闻舆论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其强大而独特的整合功能,是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结合抗击新冠肺炎舆情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的若干经验。首先,要在坚持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舆情引导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和义务,把舆论引导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提升应对舆情的理念,提高风险感知能力,见微知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收入分配、医疗养老、教育公平等问题及时发布权威解读,并做好跟踪关注,提供良好的沟通和解决方案。
再次,加强和稳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为辅,既认清事实、鼓舞人心,又发现不足、解决问题。
最后,树立综合报道和舆论引导理念,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引导。利用融媒体,打造过硬的专家学者型科普团队,让其成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顶梁柱。加强传播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文章和视频等,增强舆论治理的实效性,切实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