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20年10月21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1日总第203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孙美娟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学者们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将专业领域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让文化事业在“十四五”时期有更大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全国人民的道德基础和凝心聚力的思想力量;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优秀文化作品的长足发展,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繁荣为象征。只有实现了高度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真正深入人心、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文化繁荣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效应的表现,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创造出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因此,文化建设是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整合升华为一种文化自信的黏合剂,是把物质文明的成就转化为精神上的自觉和情感上的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把获得转化为“获得感”、把幸福的生活转化为“幸福感”、把实实在在的安全转化为“安全感”的人心工程。

  “四个重要”提升文化建设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文化的“四个重要”,把文化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是“十四五”期间文化强本固基、守正创新、发挥作用的根本遵循,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要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四个重要”是对文化重要性最全面、最准确的阐述,每个从事文化事业的人都应认真学习和领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王巍谈到,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特质,但如何准确地概括出这些特质,以及解释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绝非易事,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华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此外,已经有十多支中国考古队在世界各地进行考古发掘,逐步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在中外古老文明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希望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让中国学者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研究中也有发言权。

  范玉刚表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文化全方位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育新人、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的作用,在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中形成与政治、经济的轴心同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创“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新辉煌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

  守初心,担使命,抓贯彻,抓落实。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模式变革和创新发展。要结合国家当前和未来战略需要,重点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十四五”为契机,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改革,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未来教育健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社会化协同的基础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段鹏表示,高校发展应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对于传媒类院校来说,着眼于媒体融合领域关键性基础问题的传媒教育布局,是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表现。通过打造未来媒体领域高精尖人才培养平台,自觉担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重任,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表示,文艺创作者要扎根本土、深耕时代,以真情实感创作鲜活灵动、表现百姓身边事的作品,在小剧场、文化馆、社区演出,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在张志强看来,我们要把文化自信进一步转化为知识的自觉,从文化自信中真正焕发起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自我的主体性,实现知识体系的独立自主,用中国的知识、理论和话语来说明中国的经验和世界的经验,让立足中国的思想来思考中国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他认为,要把文化自信进一步转化为“三大体系”建设的具体动力,把“三大体系”建设作为社科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原创性学术成果推动具有穿透力和深邃性的思想话语建设,以学术繁荣带动文化繁荣。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