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是指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在新闻领域创造出的一种新闻形态,具有沉浸式、多感官、交互性、非线性叙事等特点。与传统新闻以提供报道内容为主相比,VR新闻更注重提供新闻体验。5G之下的VR新闻进一步突破技术限制,借助网络高速率拓展时空维度,以高带宽、低时延减轻受众长时间佩戴设备的不适,缓解虚拟体验的眩晕感,更好地调动受众感官,全方位提供传统媒介难以呈现的内容。
VR与新闻的结合可以追溯到2015年《纽约时报》推出的应用程序——“NYT VR”报道叙利亚战争之下儿童现状的《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国内同时也有所尝试,诸如《山村里的幼儿园》等,但由于技术所限,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在5G技术支持下,2019年央视新闻客户端正式推出“VR频道”,《昆曲涅槃》开启了VR全景报道时代;《中国青年报》的“融媒小厨”制作了一批VR新闻;新华社报道国庆阅兵也采用了“5G+4K+VR”直播。那么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否标志着新闻业新风口的真正出现?
VR新闻其实是5G技术之下融媒体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融媒体的一个范本尝试,其建构无论成功与否都可以给予融媒体经验。作为一个跨界组合,VR新闻内容上属于新闻范畴;表现形式是视频范畴;受众心理感受则接近于沉浸式游戏,组合之下的VR新闻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弥合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VR新闻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沉浸性特质。这一特质使得VR新闻进入鲍德里亚“拟像”的第二阶段,即模糊现实与表征之间的界限。之前VR新闻往往只能呈现半沉浸效果,5G技术提升视频分辨率,使其接近人眼能分辨的极限。5G技术将时延从4G时代的20毫秒降低到1毫秒,基本能够满足全沉浸效果,由此带来了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消弭。新闻内容在VR强大的沉浸式体验中转化成为个人经验,充满了个人对内容的主导。但从新闻制作技术机制来说,通过VR技术360度全景展现新闻内容,取消了蒙太奇,总体上属于“物质还原现实”的范畴,也就是克拉考尔所说的“通过摄影机的揭示而从生活流中突现出来,继而又消失在生活流中”。减少制作者个人倾向的输出,使得影像更具有客观性。
VR新闻中虚拟与现实界限消弭的实现不惟5G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在于场景作为表意符号替代了传统新闻中的语言文字。场景本是电影用语,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将其引入传播学并提出了“场景五力”,认为“未来的时代是场景的时代”。传统视频新闻虽然也具有图像性可视化特征,但是构建新闻内容还原真实事件依然需要依靠语言、文字符号。而VR的全景视像化特性决定了语言、文字的隐身,视像画面完全成为主导,场景则替代语言、文字成为输出符号。《江苏阜宁龙卷风灾后现场》VR系列报道中,视频重点展示了几个场景:被掀翻的屋顶、吹断的电线杆和树木。360度全景下,空中被卷起的车辆扑向受众,好似好莱坞灾难大片现场,视频、音效的全方位展现令受众如同置身现场,完全可以忽略语言、文字的符号功能。视像画面较之语言文字具有强烈的直观性,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更短,空间与细节要素构建了场景的语法。全景空间立体性的展示,通过视点的转换,引领受众不断发现,受众在此过程中可以自主放大细节,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空间的展示、细节的渲染使受众沉浸于场景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如梅洛-庞蒂认为 “应该在情绪动作中寻求语言的最初形态”。场景符号积蓄的情绪力量推动受众情感的宣泄,勾连起影像世界与真实世界,消弭了幻像与真实的界限,以通感触碰真实。
技术赋权
VR的定位是“在场”(Presence),它所营造的是一种超真实的“拟态环境”,可令人类大脑认为自己正处于VR所构建的真实环境或场景之中。在VR新闻中,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内容,一般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当事人、知情人与报道者,涵盖了新闻陈述的角度。而且在某些VR新闻中受众可以进行自主切换,沉浸于全知视角中,感受真实,比传统媒体单向度的描述更丰富。VR新闻中的角色扮演和视频游戏中的玩家角色扮演颇有相通之处,具有“化身认同”的效应。化身认同在游戏中是指玩家在使用和体验游戏化身的过程中,自我认知与化身之间产生了暂时性的强连接,心理上将化身视为自我的投射。VR新闻提供的这种沉浸式角色扮演,很显然会使受众进入角色时短暂地与角色之间发生心理上的连接,从而使自身融入角色中去感受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将空间感知转化为心理在场。
VR新闻中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前主要表现为受众对内容的反馈,以及受众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交流。5G之下,受众不仅完成了高度的“化身认同”,甚至可以超越认同直接影响传播内容。其中,媒介的权力被下放,话语权被重新分配,受众从一般性互动地位一跃成为主导,完成了一次技术赋权。VR新闻的这次技术赋权,解构了传统新闻叙事,颠覆了叙事者的权威性。受众可以与内容报道者同样处于全知视角中,形成对等关系。受众在此不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更可以自主构建信息。因而其意义完全跨越了内部互动,涉及整个社会。通过技术赋权消除技术霸权,为实现“公共传播理念”提供可能。
还原真实场景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是“人的延伸”。在5G时代,媒介并不止于延伸,而是止于二者之间的互补,人的身体甚至可以成为媒介本身——被植入媒介技术装置的肉身。人与物的连接依赖于技术,构成一种共生关系。VR新闻通过科技编码将真实物理空间转换成虚拟多维空间,身体作为媒介接收到虚拟的信息,经过解码还原真实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身体通过外在一系列设备的辅助,作为连接者与反馈者,深层刺激大脑,产生情感连接以及心理连接,经历感知、理解以及表达反馈的环节,从而完成新闻叙事。此间,身体表达了梅洛-庞蒂的“意向弧”的观念——身体不是单纯的生理结构,而是同时再现对象世界,体现着身体与周围情境的意向关系。VR新闻将传统新闻中的可视图像转化为可进入的虚拟空间,受众借助设备,通过身体的嵌入全面调动肢体、感官、意识,构建在场的真实感受,从而还原社会交往中“身体—身体”的原初状态,实现了跨时空的身体交流。
总体说来,VR新闻在5G技术条件下获得生机并不断推进,也逐步构建了比较稳定的模式,能否发展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类型则需要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受众的需求升温。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隐忧,诸如VR新闻需要专业摄制、后期制作,其新闻时效性能否保障;过于沉浸性的感受是否会掩盖新闻真实性;报道内容受限;因为受众互动的高参与性,参与到叙事当中的主体是否牵涉伦理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是VR新闻需要考量的问题。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