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宇: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评论优势
2017年05月18日 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8日第1209期 作者:赵振宇

  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在畅通人们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读写习惯。在此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其舆论引导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现评论特色

  作为网络时代的媒介产品,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进入门槛较低,具有即时、互动、简洁、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迎合了碎片化、移动化、自传播的互联网文化需求。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员,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和立场。概括而言,当下的新闻评论表现出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

  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新的传媒格局中,只需要注册一个微博账号,不管是居“庙堂”之高的官员,还是处城乡之间的“草根”,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新闻事件的评论者。除了广大网民开通微博外,一些社会名流、商界精英都开通了微博。政界的官员也逐渐认识到微博的时代价值。这些职业各异、地位不同、兴趣迥然的微博主,都是观点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传播者的身份各异,传播的观点、意见或建议也不尽相同,有利于扩大受众视野,引发人们的多元思考。

  碎片化的意见表达。不管是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还是蔚为大观的门户网站,对新闻的要求都离不开重要性、显著性等意义层面的特征,但是这些原则在网络传播中却受到挑战。传播主体不受时间、地点和写作方式等局限,只需拥有发布的终端设备,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随意上传发布,这就使得网民评论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些评论可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或讲话、新出台的重大政策、突发的重大事件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信息,也可以是欧洲杯足球赛、“舌尖上的中国”、“3D泰坦尼克号”等关于生活的琐碎信息的描述和评论。

  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意见表达,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例如文章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结构基本完整、逻辑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兼顾内在美和外在美等。但网络评论的发表却与此大不相同,它们或用图片、或用视频、或用符号等来记录事实、发表意见。它们既不要求完整的文本,也无须严密的逻辑和通顺的语句,在写作上无规范可言,完全以自己的所好任意选择表现形式,内容和措辞不受约束。例如,有的网民以“咆哮体”放大不满的情绪,以“淘宝体”沟通友人关系等,或者只是作为自己生活的点滴记录,或者满足自己粉丝的沟通愿望等。这种生产方式是一种率性的信息呈现形式,它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群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忙碌奔波的生活状态,成为一种情感宣泄的工具,带着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严格的规范角度来说,这并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新闻评论。

  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碎片化的意见表达和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为网民接受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准入便利,这对于鼓励大众踊跃参与、畅所欲言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是当下新闻评论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前提。

  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评论在各种媒体上以繁荣兴旺之势铺开。

  首先,新闻评论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转型为评论提供了诸多选题,这些选题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传统评论的理性思维强于网络媒体的碎片化表达,在写作上更体现思想的深刻、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合理,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主流意识的权威性。特别是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代表报社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和纲领,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是社会改革和政策变化的风向标,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

  其次,新闻评论在传统媒体中分量越来越突出。新闻评论一直受到媒体的重视,特别是报纸更把它誉为“灵魂”和“旗帜”。虽然有的报纸一度取消或弱化新闻评论,但是对于大多数报纸来说,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强了评论的分量。以《人民日报》为例,该报在原来开设众多优秀评论栏目如“今日谈”、“人民论坛”等的基础上,于2013年1月4日在第五版开辟了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评论专版”。该版《致读者》中写道:“这是一个千帆竞发的多元社会,也是一个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创办新闻评论版,既是为了回应期待、服务读者、方便阅读,也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

  而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传统媒体应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打造评论品牌,提升新闻评论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第一,以评论精品塑造新闻评论的权威性。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主题、严密的论证和强大的说服力,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往往能为政府机关或公共机构提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思路或方法。传统媒体的优秀评论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媒体的首肯。如在网络媒体开展的“2016年影响中国十大评论”中,就有人民日报社《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新华社《权威发布不能落在舆论后面》、光明日报社《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过正常生活》等评论入选。

  第二,以开阔的视野拓宽评论的议题空间。新闻评论的议题可以是政治层面的制度设计,可以是社会层面的结构框架,也可以是文化层面的思想意识,但是仅仅顾及这些方面还不够。新闻评论要彰显时代价值,必须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得到人民的认可。在新媒介格局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有持久的战斗力和不衰的生命力。

  第三,以开放的姿态搭建交流平台。网络媒体言论在不断地反馈和回复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跃性。然而,在我们的一些报纸中,新闻评论成为评论员的专属权利,很少有新面孔的介入。时评就其本来意义来说,绝不应该是同一个面孔的,而应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作为公众意见表达的一种手段与渠道,时评理所当然要表现出广泛的参与性,而不应成为若干“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在编辑组织策划中,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稿件的取舍。新闻评论的发展必须基于群众广泛的参与,报刊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的举措,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对话空间,让评论版真正成为“意见自由交流的市场”。

  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言论盛行的新媒介环境下,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表达和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这个观点时代面临挑战,但是只要对现实进行理性地观察和思考,对自身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一定会迎来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灿烂明天。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