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百年统战历史经验
2023年01月16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6日第25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深刻把握党的统一战线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巩固发展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

  坚持统一战线理论创新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为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日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历史与经验”学术会议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王小鸿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了不同的统一战线,为我们现在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全体中华儿女不论党派、阶层团结起来一致抗战,极大地拓展了统一战线的范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也正是对之前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发展。

  根据时势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统一战线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海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同,要注重统一战线理论思想与方法的守正创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在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级巡视员周述杰看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成果是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旗帜和灵魂,是推动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新时代坚持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推动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

  统战实践彰显团结力量

  我们党百年统战实践充分证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人民政协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与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制度性产物。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蒋锐认为,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独特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常态化,无论在决策之前还是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都有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反馈,体现了全链条性;人民政协纵向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协机构,横向涵盖了各党派、各阶层、各界别,把众多协商主体、民主主体融为一体,体现了全方位性;人民政协协商议题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基层政协的作用日益凸显,打通了民主协商“最后一公里”,体现了全覆盖性。

  党领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樊友山表示,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营经济取得了三方面重大成就:民营经济领域治理体系日趋完备,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全面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作用贡献大幅跃升,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张献生表示,我们要把握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增强团结的艺术,提高斗争的本领,在团结与斗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中实现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强大功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既坚持和运用“又团结、又斗争”的规律,又适应新变化、体现新要求。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在民盟北京市委统战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玲看来,大团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智慧。从中华文明大历史观看,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史的主旋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看,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风貌,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