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2023年01月13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3日第257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应有之义。

  在山东师范大学日前召开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繁荣发展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古为今用;三是正确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四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五是正确处理好“理”与“事”的关系,不断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认为,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的根扎得更深;另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唯有创新创造才能继往开来,使文化长河永不枯竭,滔滔向前。”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表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对文化现代化之路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对于文化上的传统与现代,我们既要深情回望,更要激情创造。要更自觉、更主动、更积极、更活跃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有益成分,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山东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包心鉴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的是人本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已经内在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内在逻辑。以人为出发点,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人本逻辑的现代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依靠力量,以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成功?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根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立伟说,作为思想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被抛弃,反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我们才逐步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文化自信自立自强,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形象特质。

  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文化发展往往是在继承历史文化成果与吸收同时代文化成就的双重过程中实现的。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表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它放在整个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当中来认识,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包括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当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文化对于文明的延续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决定着当下文明的精神样貌。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密切结合,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中应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来推动现代化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看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将其放在近现代思想史的进程当中来考察,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标准。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更加坚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如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不会偏离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谈道,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就相比,我们的话语体系构建任重道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增强现代化建设的自信,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民话语表达和思想认识的基本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文化滋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