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史折射文化变迁与传承
2022年11月28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8日第253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我国书院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史,对培植民俗风情、塑造国民思维习惯、养成伦常观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研究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门与科举学、红学、敦煌学、甲骨学等相类似的广义学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是书院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书院与文化共生共存共荣

  唐代初期,书院产生于民间,最初只是士人的读书之所。此后不久就开始了教学教育活动,担负起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书院自产生后一向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与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国权看来,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文化选择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书院对文化的选择一开始就与政治和社会需求高度一致。比如南宋江南书院追求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以致许多在书院学成的学子可以荣登科榜。书院对传统文化加以选择、创新、传播,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性特色,对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书院为士人群体活动提供了公共空间,随着朝代和社会变革,书院活动的重点也有所转移。在11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书院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熊海英介绍,晚宋科举盛行,闽北书院讲学兼顾场屋应试和弘道的需求。宋元鼎革后科举停废,遗民儒士依托书院交流情感,通过著述、复兴书院、担任山长学官等行动,逐渐在新朝安放身心。元朝新人则突破华夷之辨,以振兴道学、弘扬朱子道统为己任,体现了闽北士人的使命感与担当自觉。书院和书坊密切合作、编书刻书,促进了道学、诗学思想文化的普及和下移。

  17、18世纪,统治者的支持以及因此带来的书院官学化,成为中国书院向全新的学术教育中心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时龙表示,从清顺治期最初的排斥到政策松动,到康熙朝出于构建正统意识形态而对书院予以扶持,再到雍正朝对省会书院的建设,书院得到的官方支持越来越多,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评价越来越正面。在此期间,书院的学术风气也由晚明空谈心性的讲学转为程朱之学,再转为考据之学。

  清嘉庆年间,在汉学风气下,当时的书院逐渐重视经史之学。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曾军表示,时文书院经史之学的训练,一方面注重精读经籍以积累经史学养和经学义理,另一方面以考课督促、精心命题、师生研讨强化古文写作训练,变训诂考据之学为作文方法,推进了学生经籍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副院长周勇以湘水校经堂为例介绍说,其文学教育以经学研究为根底,注重德行养成和人格塑造对文学的基础性作用;将经学义理和知识考证作为充实文学内容的手段,以沉思翰藻的《昭明文选》标准来要求文学的外在文辞,最终达成的理想状态是学术与文学的共生。

  书院与文学关系密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表示,书院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是教学生写好诗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八股文。书院的文学活动丰富多彩,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呈现出鲜活的文学生态。赵国权表示,学术群体以书院为主阵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合乎社会需求的选择与创新,并通过书院教学进行有效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书院发展的动力。最终书院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演绎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文化发展史。

  多学科交叉拓展书院学研究

  千余年来,形成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书院文献,包括书院记、书院志、学规、章程、课艺、讲义、会录、同门谱、藏书目录、刻书目录、山长志、学田志、日记等,是研究书院史、哲学史的重要史料。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张劲松以《天下书院总志》为例,认为其编制体例以直省、府、州县(厅)为单位,将书院归置于州县(厅)之下。每一书院皆有书院简介,多则数百字,少则寥寥数字。部分书院除简介外,更附有记、序等诗文。体例疏朗简洁,既便于按地查阅,更有助于阅者了解书院的概况与影响等。

  在陈时龙看来,书院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些书院由于卷入过政治斗争,如明代的东林书院、首善书院,因而也是研究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此外,亦为研究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书院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书院往往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因而书院志对于书院的旅游开发也有重要价值。

  考课成为主流,是清代书院考试的一个主要特点。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鲁小俊认为,课艺基本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课艺总集叙录或总目提要的撰著,是深入书院课艺研究的基础条件。将书院课艺文献纳入学术视野,不仅可以避免某些误读,还可以建构若干重要的大判断,从而拓展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学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鲁小俊表示,书院研究界关注较多的是书院的制度、教育、藏书、祭祀、理学、汉学、科举等话题,“书院与文学”研究融合教育史与文学史,将是未来有较大生长空间的学术领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表示,从书院角度看,探讨中国士人尤其是宋代以后他们的思想、创作,是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史研究亟待深入的领域。

  近年来,有关传统书院的文献相继被整理出版。不过,多数尚停留在考证版本、探讨文献价值方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认为,书院与教育、经济、科举、学术等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随着新的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普及,对书院文献研究也应突破文献学的视角,深入到文本之后,将其纳入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探讨其对传统文化、学术风气、思想观念、地方社会等的影响与塑造。研究既要注重史料的获取、考订,又要在理论与方法、视角上寻求突破。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