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插图蕴含多重文本功能
2022年09月05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5日第24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代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插图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对小说插图源流、形态、内容等基本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学界还对插图的叙事、批评、传播功能进行了颇具意义的探索。

  “无书不插图”

  敦煌学家白化文在《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中写道:“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唯一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明代又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小说与插图联系紧密,相得益彰。

  《书林清话》有言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的确如此,尤其是明清时期,书坊十分重视小说插图,可以说插图是明清小说刊刻尤其是书坊刊刻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指出,万历时期,“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小说几乎无书不图,这种现象在清朝得到继承与发展。

  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蔚然成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看来,小说插图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出版印刷业的发达。明代的几大坊刻小说中心——建阳、金陵、苏州、杭州是版画艺术发达地区,被学界称为建阳派、金陵派、苏州派、杭州派。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发达,不少文人、画家对于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看法有一定的改变。明清时期,不少著名画家都曾参与到小说插图的绘制、创作之中。

  解读插图功用

  插图在明清古代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程国赋认为,作为小说插图,它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小说作品文字与情节的理解,更好地刻画人物的言行与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说插图具备“导读”功用。同时,小说插图具有审美意义,从刊刻层面而言,小说插图体现装饰性的特点,配上插图,可以美化图书,提高阅读兴趣,减轻阅读疲劳,还可以突出小说的诗情画意,增加小说的意境。

  不过,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看来,插图主要是服务于小说的销售,是对图书的定位和读者群体的定位。“它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和导读功能,不过,是衍生出来的,不是第一目标。”在他看来,插图作为副文本,是文体构建的一部分,引导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明清时期,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插图成为书坊与书坊主宣传、推介自家小说刊本的重要手段。程国赋表示,插图的确有明显的广告效应,与没有插图的小说刊本相比,插图本无疑受到读者与市场的广泛欢迎。

  “文学插图以美术的方式阐释文学作品,渗透着特定群体对作品的理解。”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乔光辉认为,插图除了具有传统的增饰美化与广告功能外,还能反映出特定时期某些群体的文本接受特征,甚至是文学批评态度。

  根据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燕岗的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插图经历了从故事情节图向人物图转变的过程,插图方式也经历了上图下文到分章分回插图再到书前贯图的演变。在他看来,不同的插图方式是由各地书坊主针对不同读者群而决定的,也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文人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开拓研究新领域

  自20世纪上半叶至今,国内有关插图的研究已走过近百年历程,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古典小说插图研究取得显著成绩。程国赋表示,与前辈学者的研究相比,当今学人的研究呈现多方面特点,主要体现为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很多中青年学者参与到古代小说插图的研究之中;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研究手段、方法有着显著的创新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看,小说插图研究其实是研究图像与文学的关系,这也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为古代小说插图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乔光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宪章等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乔光辉认为,插图之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得到学界公认,近年来对于图像与文字关系的理论研讨已经相当完善。赵宪章表示,今后的研究应更注重中国传统和本土资源,更强调历史纵深感和实证精神。

  谈到古代小说插图研究,程国赋认为,一方面,要做好古代小说插图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古代小说插图研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古代小说插图研究属于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应以更加开阔的学科视野,做到多学科之间的进一步深入融合。此外,他还提出,要拓展古代小说插图研究的海外视角,包括海外所藏的古代小说插图资料整理、海外研究著述的翻译介绍等,加强与海外学者的学术交流。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