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2022年09月02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日第248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8月27日,在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与江苏经济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端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题展开研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现代化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现代化是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在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和疫情冲击下,稳经济、促发展成为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应勇挑大梁,切实扛起“两争一前列”的光荣使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具备跨越常规的长期性战略眼光。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市场和政府作用机理在内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平衡协调为支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开放合作为导向,在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往来;以绿色节能为使命,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现代化,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认为,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逐步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工业互联网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要健全绿色市场的准入、交易、退出机制。在收入分配与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功能区补偿合作及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在全面开放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绿色开放体系。

  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看来,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的倍增,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特别是现代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建立与推广。他认为,推进中国服务业现代化,要培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业集团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微企业;要激励创新,包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积极培育三大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明确产业融合所衍生的交叉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则及其政策框架;推动形成多层次多业态的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加强区域间合作,走以内促外的发展道路;优化对内对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以创新引领江苏现代化建设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省,承担着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建议,江苏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技术尤其是产业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维度提升产业链能力,“强基”“强创”“强链”。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推动江苏省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传统“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翔表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依托国内大循环,以创新引领实现自立自强,形成新的驱动力,助力实现现代化。他提出,贸易和投资具有高度融合的特征。在新发展阶段,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要扩大开放范围,稳住外资外贸发展;要在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韧性和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不断推进外贸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优化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上推出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江苏省金融研究院院长吴先满提出,要让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缩小分配差距,必须做好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做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键要保持工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好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需要深化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用好税收政策;做好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重在进一步发展捐赠、慈善等事业。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