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篇章
2022年04月15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5日第238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项江涛

  为深入学习领会、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于4月11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组织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论坛。与会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及关注重点出发展开广泛交流。

  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推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注重学术厚度和理论深度,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添砖加瓦。

  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每一步创新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艺的繁荣与进步。今天,我们要推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就必须努力续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篇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以当今文艺实践与发展现状为现实依据,创造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科学阐释模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美学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面貌和当代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无论是精神境界、审美形态还是意境观念,都具有人民性、东方性的审美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构筑真正属于世界的中国文艺高峰。

  探索中国特色文艺路径

  如何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文艺路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和实践路径,要基于文艺的特殊性和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中的特定内容,抓好当前发展机遇。一方面,党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发展、文艺的精神激励是其中重要的成就和历史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认为,臻于成熟的中国式现实主义范式,是一种新型中国式美学范式,可称为心性现实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心性智慧去化解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突出体现在王阳明提出的“在心上用功”的知行合一方式中。王一川以小说《人世间》为例提出,当文学的心性现实主义探索走在各文艺门类美学探索的前沿但又局限在文化人群体时,电视剧的心性现实主义探索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群体中。这两者在不同维度上的共同努力,产生出强劲的社会影响力,使得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借助全民共赏的公共认同而快速成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文艺理论批评由关注社会实践转向关注文化精神、重视实践必然性转向重视文化必然性的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从创作到批评的一系列新挑战,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提供中国经验与方案,发扬“中华美学精神”,让世界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现实任务。对文艺理论工作者而言,两者结合的文艺路径研究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增进共识,推动构建中国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飞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