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主?
2021年12月13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3日第2307期 作者:威廉·琼斯(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分社社长)

  当今世界正处在十字路口。人类向前发展,科学日益进步。为应对世纪疫情蔓延,新的医疗手段不断创新。各国对太空的探索展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中国建立了天宫二号空间站,美国计划在月球轨道设立阿波罗空间站。高速铁路技术蓬勃发展,磁悬浮列车问世,这都让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在取得相对繁荣的发展后,希望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带动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有些国家是经历了后殖民时代的蓬勃发展,又逐步走向经济下滑,再到堕入贫困深渊。“一带一路”倡议给这些国家带来希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了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了商品贸易往来,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一些新机构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相继成立,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理的利率及信用贷款。而在这些组织机构成立前,世界银行等其他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基本已不再对此类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信用贷款。

  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突破底线造成的,而某些国家对这种突破底线的行为乐此不疲。大部分西方人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长期对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决策持有偏见。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昌盛,有些人为这种发展感到不安,视中国为潜在威胁甚至竞争对手。这种固化的错误思维一时难以消除,冷战思维仍然在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某些西方国家精英不愿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意识地制造敌对思想。某些人鼓吹这是“民主”与“独裁”间的较量,实际上两者并无太多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世界是在践行多边主义和包容不同国家的发展,还是坚守新自由主义模式、接受美国及其盟国金融寡头操控下的经济秩序。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事实表明,由西方精英组成的小团体,比如G7,他们的决策已不能对整个世界前途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而有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的国际组织,比如G20,对世界走向的决策作用越来越大。对此,很多人故意装作看不到。某些西方国家政府有意识地采取相关政策阻止中国和其他所谓“独裁国家”制定世界发展规则。但是,他们口中“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的区别,本身就是骗局。中国和俄罗斯都采用民主体制,虽然不是西方典型的议会制,但却是代表广大人民意志的制度。中国各党派之间的民主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都非常具有活力。

  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概念就是一个灾难,多数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传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再沉迷于所谓的民主谎言,“西式民主”正在严重萎缩、退化。西方国家的领导候选人都是由大公司或特殊利益集团培养赞助,如果有人有幸独立参选并想代表其选民的利益,结果将是其所属党派领导会让其意识到,如果不遵照领导层的决策安排,他将无法继续参选。

  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理念,在孙中山先生那里得到过实践,但这一标准很少在西方国家实施。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城市都有贫民窟,部分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有种族歧视、农村贫困,这些都暴露出政府并不真正关心人民福祉,但这都是美国《独立宣言》序言中所规定的重要内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执政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让8亿人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虽然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对人民的承诺,这对其本身就是巨大挑战。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中国沿海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为了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暂时未实现交通便利的地方,通过易地搬迁方式实现发展。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目前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双方受益并能有效解决争端的道路。近期,美国国会通过了期待已久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这对美国恢复国内经济、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拜登总统提出要推行“重返更好世界倡议(B3W)”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我建议,双方可借此机会,将原本旨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竞争的项目转化为合作项目。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共同努力,而不是互相抵制。美国领导人必须清醒认识到,世界不能由一个国家统治,更不能被统一在某种意识形态下的若干国家组成的小团体所统治,全球性问题应该由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国家共同协商解决。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