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
2020年12月30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0日总第20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保护好运河遗产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近日在江苏宿迁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共同保护好大运河,建设致富河幸福河”主题,共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之策,努力让运河更好地造福人民。

  古老运河焕发新生机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大运河沿岸各地纷纷响应,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奋力谱写大运河文化保护新篇章。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介绍,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举措不断创新,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大运河立法、文旅基金设立、研究院组建、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工作推动着江苏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千年运河重新焕发生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伯平表示,经过大规模治理,从山东济宁至浙江杭州近900公里的京杭运河航道得到了恢复和改善。江南运河和淮扬运河两段航道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然是京杭大运河最繁忙的一部分。大运河的核心本质是“运”,保护好大运河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大运河。

  加强大运河文化研究

  如何把大运河这条历史悠久、南北交融的经济带、政治带、交通带、文化带和生态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夏锦文表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学术使命。要坚持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完善的保护利用规划体系,打造沿运河线性特色文化空间,构建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并进的新格局。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提出,我们要整体保护与利用运河遗产,使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在展示体系上,要通过政府层面予以整合与提升,建立统一的遗产标识体系。在保护利用上,要以运河水道、闸坝枢纽保护为核心,保护与利用有代表性的闸坝工程、运口工程遗址区,融合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姜师立建议,大运河沿线城市和相关部门要联手挖掘和提炼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朝着建立“运河学”方向努力。运河本身是鲜活的,它涉及文物、遗产、历史、经济等众多领域,发展“运河学”有利于深入挖掘和提炼大运河文化遗产。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建议,建立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激发各地参与建设的热情,挖掘和提炼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加强研究合作。

  会议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