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2020年12月30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0日总第20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朱羿

  12月19日,“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研究院2020年前沿论坛——全球与地方治理”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移民与社区治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聚焦新时代治理研究重大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治理是其中的重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叶超认为,我国城乡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创新治理的思维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治理不仅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生态学、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治理研究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对丰富全球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三一学院教授陈向明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区域和城市的链接器、转型器和混合器,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实现重大转变,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真正将相关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实现我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多元链接和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桥梁和纽带,并将深刻影响全球治理。

  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流动是社会治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认为,移民的“微观化”“生活化”及“日常生活实践”应受到更多重视。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治理和制度革新,需要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研究。

  社区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细胞”,如何构建安全、便利、健康、符合新型生活和生产方式需求的社区生活圈,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柴彦威认为,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回归“日常生活”:从以生产空间为导向转向以生活空间为导向,由物到人,由规模到结构,由静态到动态,由管理到治理。

  探索城乡治理新路径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探索城乡协同治理新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睿山以“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现实问题、制度困境与可持续治理”为例谈到,未来应走向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资源利用多维制度联动;强调多主体治理,实现政府、农民、市场、社会等治理多主体参与;实现单一元素到全要素治理,强调多中心治理和区域、尺度、要素之间的网络关联,实现协同治理。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利邦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城乡治理与融合发展路径。在宏观层面,要充分把握甘肃省城乡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示范效应,为我国西部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特色道路。在中观层面,要充分认识甘肃城乡发展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更加高效的资源分配和要素流动。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城乡治理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鼓励基层制度创新,形成和创新以城乡社区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柴彦威认为,社区治理需加强规划方法的创新,坚持基于大数据与居民时空行为的规划方法论。倡导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倡导城市时间规划,完善城市居民时空行为规划和引导;倡导城市动态化智慧化管理,创新城市居民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治理理论创新

  叶超表示,在治理研究中,要注意国际化和本土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不同学科、尺度和方法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转化。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朱竑认为,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和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应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因此,如何理解移民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是未来迁移和流动研究的重点。

  社区生活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柴彦威表示,将社区生活圈视为地方秩序空间,在日常尺度和生命历程尺度上考察社区生活圈地方秩序空间的动态变化;开发高精度行为数据采集技术、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模拟与预测技术,为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支撑;与社区生活圈内涵相适应,创新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引领中国城市和社区研究前沿。

  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研究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