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知晓“学术中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办报座谈会举行
2020年12月30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0日总第20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宗敏

  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办报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学术报刊的选题策划、内容改版、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熊若愚认为,理论宣传媒体要注重三个原则。一是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舆论生态如何变动,必须把姓党、爱党、护党、兴党、强党作为不变初心和忠诚信仰。二是旗帜鲜明地用理论讲政治。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步伐,深入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彻报刊工作的鲜明主题。三是用理论传播规律讲政治。要推动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创新,全面提高理论宣传阐释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把理论讲透彻、把思想讲鲜活、把实践讲生动,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解放军报社理论室副主任徐文耀提出,理论宣传要把握好“三个统一”。一是学术研究与政治宣传相统一,要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追求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二是研究理论的共性和社科理论的特殊性相统一,要在掌握一般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是思想深度和通俗易懂相统一,把思想形象化、理论通俗化,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用群众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语言讲道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让群众入脑入心的目的。

  展示中国学术特色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薄洁萍表示,作为学术媒体,我们要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展示中国学术的特色和优势,聚焦前沿理论,打造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着力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特别是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要关注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新发展阶段”“后疫情时代”都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重要选题。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认为,一份优秀的学术报刊应当注重学术导向、理论品格、实践要求和问题意识。同时,要充分展现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和优秀的编辑队伍,凝聚作者、吸引读者、留住用户。在办报办刊中树立受众意识,注重读者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

  熊若愚提出,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他建议,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梳理和总结,多角度、立体化呈现我国从“大国”到“强国”的伟大飞跃,充分反映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薄洁萍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引领社会舆论的趋势正在显现。如何将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文章更好地传播给大众,是所有学术报刊共同面临的挑战。

  郑剑表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动着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生态舆论格局的变化会带来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体格局的变化又会进一步推动生态舆论格局的变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孙明泉认为,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把相对枯燥、深奥的理论内容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增强理论宣传的趣味性、生动性,丰富理论宣传的内容。同时,通过搜索导入、评论导入等方式,促进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在内容、渠道、平台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使理论宣传工作紧跟时代发展。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提出,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我们应意识到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学术自信,强调主体性和原创性,突出自身的专业化优势。

  方军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竞争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报》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努力在中国经济改革、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发表真知灼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成果,在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