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治理高度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
2020年06月24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4日总第19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召开“财政赤字货币化”线上研讨会,就“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和适用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财政与货币政策更加紧密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表示,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话题,应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展开研究。在当前背景下,对其进行理论和政策层面的学术讨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李俊生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国家对货币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但财政政策却在不断走强。例如,财政政策地方化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额度加大,这表明财政渠道创造货币的能力在增强。现代货币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理论认为,财政部门对货币创造具有直接作用。新市场财政学也认为,货币实际上就是政府财政,财政部门和央行都对货币流通具有调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表示,现代货币理论从名称上看似乎是金融问题,但实际上也是财政问题。目前,我国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双压力”、健康和经济的“双危机”、国际政治和逆全球化的“双威胁”。因此,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需要综合运用百年来国内外经济学理论的智慧,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框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策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都走上了债务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而且到目前还看不出结束的迹象。在这种背景下,虽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仍会面临下行压力。以往财政部门管结构、货币部门管总量的分工,转变为当前货币部门也要调整结构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财政部门也可以通过政策工具将市场资金充分调动加以利用,财政部门和货币部门都各自承担了新的任务。当前,中国市场上资金流动充足,企业可以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融资,暂时不需要中央银行承担财政赤字。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付文林认为,认识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不能仅看政府发债的空间,更要从我国产业的国际成本竞争优势、中长期社会总体福利增进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扩张财政支出或者货币供应,否则将加大收入分配不平等,损害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从国家治理高度进行协调

  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永友认为,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社会关注度较高,是由于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将大量货币投放市场,而关键在于如何投放,这就涉及财政与货币如何协调的问题。在面对重大疫情冲击时,要从国家治理的高度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着眼长远、相互配合、提高效率,避免政策失效。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于丕涛表示,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探讨,本质上是研究在赤字融资中财政与金融应该如何配合的问题。国债资金可以通过股、债的形式支持市场主体,撬动更多金融资金以债的形式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同时保证市场主体的杠杆适当、金融体系风险适度,最大限度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斌看来,当前,各国不断攀升的债务余额和越来越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叠加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相关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是试图替代现有政策工具、解决当前问题的尝试,但更应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面临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切实推进“结构性”改革。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