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勇于担当的青春力量
2020年04月29日 0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9日总第19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4.2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1.2万人是“90后”,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还是“95后”“00后”。他们逆行而上,挺身而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勇气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对此,广大高校师生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继续奋勇向前,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迎难而上 展现青春本色

  “2003年非典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17年后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在与疫情较量的紧要关头,处处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无论是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还是广大社区工作者、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外卖员……新时代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篇章,以无私无畏折射青年荣光。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侯为民表示,面对疫情,当代新青年知难而上,勇于担当。当代青年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须臾不可分,一大批青年人已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同个人的责任结合起来。当代青年们的抗疫表现显示,作为年轻一代,他们正在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成熟起来,具有了高度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新时代中国青年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社会,给我们战胜疫情、拥抱希望的信心。”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国胜告诉记者,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我们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共同撑起了维护祖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片天,交出了抗击疫情的完美答卷。在抗疫斗争中,新一代青年迅速成长。当湖北武汉发出青年志愿者招募公告后,不到12小时,已有超过7000人报名。从捐款捐物,到应急服务;从关爱特殊群体,到心理咨询服务;从宣传防疫知识,到提供外防输入的翻译服务……都闪现着广大青年的身影,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疫”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战“疫”青春。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人类的挑战,医务工作者成为站在最前线直接与病魔较量的英雄队伍。而他们身后,还有无数科研人员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雷瑞鹏介绍说,在这些抗疫队伍中,不少“90后”“95后”青年科研工作者,他们以“智”抗疫的精神和行动令人欣慰和骄傲。伴随着疫情进展和抗击疫情不同阶段的需要,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贡献了自己的学识和才智。他们始终与全国人民心连心,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尽责、为人民解难,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肩负希望 绽放青春之花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提出,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新时代,“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中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雷瑞鹏看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根本上要培养青年具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心人类命运的广阔胸怀,要树立他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青年有了这样的思想和胸怀,就能够做到在危难之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勇于担当,学以致用,做到深察实情、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真正去解决问题和解除危难。

  雷瑞鹏认为,青年人的学习不能局限在理论层面,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解决现实问题,都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青年在开展理论研究时,不能脱离实际,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才能促进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砥砺前行 激发实践动能

  侯为民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青年一代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如何激发青年创新创造的实践动能是一个大问题。要多让青年历练和承担,在困难和考验中发挥青年人的能力与活力,通过现实教育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鲁迅先生希望中国青年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既提出了做新人的方法,也提出了要求。不自私就是发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夕的当代青年具有启迪意义。就思想层面而言,当代中国青年更加需要做一个有辨别能力的人。“知难而后行易”,只有让青年们在各种考验中增强责任意识和辨别能力,才能激发其创新、创造、奉献、进取的精神,才能让其在实践中不迷失、有担当。就如这场疫情大考,面对外部舆论与意识形态冲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经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淬炼和政治上的历练,认清了世情国情,找准了自己在民族复兴中的角色定位。这种鲜活的现实教育是任何课堂都不能取代的,这种思想上的淬炼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年们的爱国热情。

  在张晓萌看来,激发青年创新创造的实践动能,需要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发力,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学校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意志品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年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从学校“大课堂”到社会“大舞台”,要给青年创造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平台,弘扬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为奋斗之青春保驾护航。让青年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把青春书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在艰苦奋斗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