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经济学提供土壤
2020年04月17日 00: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7日第19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以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学界扎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贡献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原创生态理论成果。
  
  源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一个学科的产生和兴起,往往源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认为,生态经济学的兴起源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经济学者开始反思,必须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发展范式,转变为追求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适度增长的发展范式。

  我国学界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较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介绍称,改革开放后,“小兴安岭林海面临危机”“西双版纳森林资源亟待拯救”和“长江有变成第二黄河的危险”等声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980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许涤新首次提出“要研究我国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生态经济学”。同年9月,许涤新主持了我国首次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拉开了我国创建生态经济学的序幕。

  为传统经济学带来变革
  
  “生态经济学对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和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假设这两大理论基础提出了挑战。”沈满洪认为,人类应该从群体利益出发,采取生态经济人假设,在生态约束和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必须将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社会活动不可以突破资源容量、环境容量、气候容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红贵将生态经济带来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变革总结为:从追求“黑色经济发展模式”,到追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从将生态系统当成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到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从人类超越自然、控制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金钱资本和劳动力是制约生产的主要稀缺要素,到自然资本成为制约生产的主要稀缺要素。因此,未来研究生态经济学,更需要兼具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复杂性的研究视角。

  于法稳认为,生态经济学提出要对社会生产进行重新安排,要仿照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将仅有资本循环的社会再生产拓展为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源循环的社会再生产,将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经济关系拓展为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经济关系。

  推动生态经济学理论创新

  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课题,也推动着生态经济学理论创新。沈满洪介绍了几种理论,如以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理论引入生态经济系统而形成的生态产业链规律为代表性成果的经济生态化理论;以生态价值增值规律为代表性成果的生态经济化理论;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为代表性成果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看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有机统一,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与尽可能减缓或限制地球高熵化有机结合,既需要生态经济理论研究框架的创新,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有力支撑。未来亟须建立以经济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分析框架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还是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沈满洪提出,从学术层面,需要构建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充分体现生态经济学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发展生态价值、生态资本、生态审计的基本理论。要提炼生态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规律,并将其融入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法理基础。在实践层面,应探索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机理、渠道和途径,通过生态科技创新和生态制度创新,让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符合效益和效率原则,推动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融入市场体系。
 
  于法稳提出,诸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