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形象建构与语言服务策略
2020年04月17日 0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7日第1909期 作者:

  编者按:作为新时代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助推国家形象建构步入了互联互通的新阶段。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中,离不开坚实过硬的语言服务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差异较大,做好语言服务工作,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语言服务可以影响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一带一路”整体实施,本期策划学者从沿线地带的整体情况或代表性国家的案例展开讨论,以期在提升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中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得到很大提升,已全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对全球22个国家超过一万人的调查发现,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中国科技成为中国形象的亮点。大数据显示,2019年,“一带一路”海外受众认知度提升到40%以上,中国形象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不断得到提升。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经过多年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哈萨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领土面积最大,对中亚地区的主要事务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并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国家。中国形象在哈萨克斯坦的构建和认知,不仅对其他国家有高度的示范效应,而且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切实可行的语言服务策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考。


  语言是人类交流、交往的维系纽带。“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终将形成一个跨越国家与民族的人类共同体,并需要相应的语言资源、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认同、语言使用等语言相关因素来维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多达2000余种,其中仅官方语言就多达50余种。这种复杂多样的语言使用状况使得语言互通并非易事,相关各方需要合力做好语言互通,以便实现“一带一路,语言铺路”。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形象构建的核心要义。我们应在“话语政策”新概念引领下,加强“一带一路”外交话语政策规划,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构建。


  “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七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面对市场转型与未来方向,语言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如下六种方式。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极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非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全球经济发展、政治变迁、技术创新、文化交流、教育变革等都会受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预见,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浩劫,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新趋势相互交织,将对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际中文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南亚国家虽大多与中国为邻国,然而由于地缘与政治的关系,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一直较为有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的海外认知度持续上升,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南亚国家的中国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文学翻译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服务,是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途径,优秀的文学翻译可以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从而实现以优质的语言服务构建并提升国家形象的目标。2017—2019年间,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的《萨迦格言》、班钦·索南扎巴(1478—1554)的《格丹格言》、孔唐·丹白准美(1762—1863)的《水树格言》和居·米庞嘉措(1846—1912)的《国王修身论》四部藏族格言诗以英汉藏三语形式在尼泊尔出版,对促进尼泊尔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加强了尼泊尔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接受。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