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外语教育发展
2019年10月14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4日第17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近日,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共同回顾了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梳理了外语教育发展脉络,总结了外语教育成功经验,并为外语教育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明确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认为,历史证明,国家开放才能发展壮大,而开放的前提是对外联络,交流互鉴。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外语教育事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外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六大变化:一是从学科到教育;二是从专业到复合;三是从工具到文化;四是从个人素质到国家能力;五是从国民素养到国家形象;六是从事业到产业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秋芳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两个重要的发展变化:其一,外语学界从关心个人外语能力转向关心国家外语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学习外语的人数和外语教育覆盖的语种数量,还包括外语人才的质量以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水平。其二,从关注外语教学转向关注外语教育,一字之差体现了育人的重要性。只有明确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外语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认为,过去外语教育更多地承担着工具性的作用,与外交、军事、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而当下外语教育的人文性、育人作用得到了明确。目前,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教学法方面,需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提升外语教育质量。而在基础外语教育中,如何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既保持优良传统又实现发展创新等,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表示,高校外语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学术性双重特色,其中公共外语更多体现工具性,专业外语和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特色显著,我们不能对高校外语教育内部的差异视而不见,而应区别对待。同时,跨文化教育是中国外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中国的一流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能力,要能够实现中外双向融通,转换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立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认为,当前国内外语教学仍没有跳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然而,该框架已不符合基础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基础外语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外语教学、育人方针这两方面都应进行本质上的变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薛建成认为,当前中国的外语教学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够重视。事实上,学生不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流畅的逻辑表达正确的观点。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海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尹卓表示,未来外语教育应重视以下三点:第一,要对年轻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家国情怀扎根在学生心中。第二,学习外语的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其运用到分析、判别、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第三,要注重让学生学好历史,全面了解中国历史,这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世界史能了解国际体系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学生将来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为国家民族服务。

  针对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黄建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提高对外语工具书作者、编者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事业。二是作品外译要有高标准,切忌急于求成,可尝试翻译一些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的内容,吸引英语母语者来翻译我们的内容。三是外语专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致力于培养兼具高水平外语能力和信息技能的跨界人才。

  在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乔凤合看来,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方向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政策、精外语、知古今、晓中外、善沟通、易合作、勇担当,又要有家国情怀,能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以推进合作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外语教育要根据新形势,培养学生外能中用、语能动人,更好地为国家发展与建设服务。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