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城市治理新思路
2019年10月14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4日第17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准确把握城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对城市治理的研究与探索,解决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10月12日,“新时代城市治理:反思与前瞻城市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当前全球城市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转变城市治理模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认为,当前,中国对城市、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对城市治理也有了超越经济发展、规划构图、户籍控制、人口进城、城乡二元等简单方法的新思考。在他看来,建设城市群是未来解决城市集聚困境和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效方法。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曹现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长期以来,城市粗放型增长、非均衡发展等弊端逐渐暴露,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同时,城市转型发展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转变城市治理模式推动城市转型。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认为,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将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发展中的城市定位应该是包容性的城市、文化的城市、协作的城市、智慧的城市。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开始有效运用到城市治理领域,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城市治理。”蓝志勇表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理念、城市管理、产业布局、人文景观、文化特点等许多因素复杂交织,它们的良性互动是城市健康成长的基础。理想的城市化过程是人口聚集度提高、产业链顺畅有效、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过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把城市治理推向更高的层级提供了可能。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胡键表示,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从而实现城市治理全民性、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的覆盖,使城市治理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大数据技术开启了智慧城市的新时代,将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晓林表示,公共管理学科旨在研究国家、政府面临的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数字时代,国家、政府及社会公共组织面临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不同以往,尤其是在虚拟社会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防范等方面,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已发生显著变化,公共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扩展。

  坚持以人为本

  曹现强认为,“技术治理”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一种实践创新。无论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社区网格化治理、大数据治理、项目制、行政发包制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还是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技术治理”都发挥着总体性作用,反映着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深层特征。

  大数据等新技术是变革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创新水平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依赖数据会导致技术异化和人的主体性消解,与会学者对新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没有居民参与的治理,不是真正的治理。”曹现强说,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不仅在于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新治理技术的引入和新治理机制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变化。能否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仅需要行政体系自上而下地推动,更取决于社会内部自下而上的自主性生长和主体性塑造。

  胡键表示,自古以来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将大数据用于城市治理也是一样。新技术为构建有序的城市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人的隐私也因此而处于从未有过的“裸露”状态。城市治理终究要回归“以人为中心,为市民服务”的本质。

  在曹现强看来,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改变“技术治理”对工具理性的过度化追求,是突破城市基层社会“技术治理”局限的基本前提。

  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也是历史文化保护的高风险期。王佃利认为,古城的规划要彰显古城文化的独特性,既为后人保留历史印记,又满足当代人生活发展需要,在历史文化遗存基础上,营造和呈现城市居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想象。

  会议由青岛大学主办,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