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
2019年09月23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3日总第1783期 作者:记者段丹洁

  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9月19日,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为主旨,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探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路径和方法。

  会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倡议的“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介绍,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络全国开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和国际传播机构,合力打造“四个平台”,即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平台、教学交流平台、研究平台、人才供需联络平台,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教育水平。

  针对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诸多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表示,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紧密联系。人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因素,培养一批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本领高强、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然要求。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从坚定的政治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全媒体多种报道能力、政产学研通力合作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认为,国际传播既要重视立足本土的对外传播,也要注重培养“知华派”的传播人士。国际留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些“知华派”回到各自国家后,更倾向于从事实出发,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报道中国、传播中国。

  “要通过多种渠道团结和培育国际传播‘知华派’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白贵举例说,在国际传播的“合唱”中,需要多个旋律、多个声部,这样的声音才更为和谐,更具感染力。因此,通过培养“知华派”传播人士,拓展国际传播路径尤为重要。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雷跃捷看来,新闻传播教育要跟随新文科建设的节奏,加快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向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在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随着新闻媒体越来越智能化,如何培养适合智能媒体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是摆在新闻传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雷跃捷表示,要注重培养掌握全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具有全媒体思维的新闻传播人才,打造具有全媒体素质的新闻传播教育队伍。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协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