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2019年09月20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9月16—22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积极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网络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基础性、全局性的国家安全问题。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网络安全既涉及个人安全、家庭安全,也涉及国家安全。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开始进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包括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空间保密防护监管体制建设、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等。互联网促进了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人类互通互联带来便利;同时在金融、电信、电子商务等领域又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在共享网络红利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使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里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孟威认为,提升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有利于促进全民树立正确网络观,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信息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懂得如何通过安全技术守法经营、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共同遵守网络空间活动规则。

  “加强网络安全的总体布局,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为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迭代创新保驾护航,提供‘兜底的保障网’。”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告诉记者,提升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涉及信息生产者、渠道商、接收者和管理单位等多个互联网主体。互联网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又是信息搬运者,而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分发权已经让渡给了技术平台公司。在这种新关系中,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确立信息保护的主体,厘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协同保护,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广泛传播网络安全知识

  目前,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包括建立完善法律制度规则、加快网络安全工程建设和技术更新、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文化活动等。毛湛文认为,在开展这些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网络安全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落地问题,让制度契合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场景和需求。要关注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努力调适人和新技术的关系。广泛传播网络安全知识,让维护网络安全成为各类互联网主体的自觉行为。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表示,针对网络安全,我国加强了顶层设计,保证网络生态安全有序发展。近年来,网络安全行业迅猛发展,互联网整治具备了一定效果。通过净网行动,加大了对网络生态安全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国内网络得到净化。

  谈及我国网络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孟威举例说,自2017年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作为一项基础性法律,明确了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涉及基础设施、技术系统、运营行为的安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各个层面,为网络运行提供了行动指南。

  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要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又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立足于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个坚持”原则为构建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陈积银表示,落实“四个坚持”的原则,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惩恶扬善,对于破坏网络生态安全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于维护网络生态安生的行为进行表彰奖励。还应通过社区、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加大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媒介素养。努力做到让基层的老百姓具备充足的网络安全知识,不仅要知晓弄懂,而且能学以致用。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表示,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在数据挖掘和传输过程中,对个人数据隐私存在潜在的威胁。如何保护国际传播中的数据隐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各国对于隐私数据的界定不同,在国际传播中各国对于各种数据保护程度也不一。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推进数据隐私保护的全球治理。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既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又要深入研究各国数据隐私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与舆论引导力。在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领域应用的国际规则,并逐渐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孟威认为,要加强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新一代安全网络架构,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需要、人民安全用网和网信事业发展。努力营造网络安全人人参与、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网络安全为人民也靠人民。毛湛文提出,要充分调查和分析用户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类型,依据不同类型,廓清、界定多元主体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强化网络安全工作的基层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把网络安全的主体责任,从省市落地到县级、区级。当前诸多区县正在建设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发挥作用,打通网络安全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另外,不能忽视对全社会网络安全观念的培养。可以将网络安全观念培养纳入常规的大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加强相关主题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调动全社会网络安全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