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2019年09月20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我国城镇化正在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家先后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确立了方向。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

  在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吴越看来,新型城镇化不是孤立的城镇化,而是整体的、全局的城镇化,是体系的城镇化,是打破了边界的城市群协同的城市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为此后的经济起飞、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表示,城镇化贯穿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做大了“经济蛋糕”。城镇化积聚了工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提升社会生产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需求。第二,做实了“产业基础”。城镇化让城镇与农村的地理空间逐步融合,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要素产品、更大的市场机会和更高的发展平台,夯实了各类产业的发展基础。第三,做强了“技术创新”。城镇化为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足够空间、专业人才和有力保障,并促进了技术创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第四,做好了“人口转化”。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人口的城镇化引领了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社会演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教授余宇新告诉记者,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人类城市化发展史上最宏大的历史浪潮。城镇化发展不仅让农村人口走出了农村地域限制,其生产力、创造力也得到极大的解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我国的工业化顺利实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劳动力要素支撑。城市经济相对农村经济更具有规模效应、集约效应,能更高效地利用好经济要素,更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生产、促进创新发展。7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成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形成多层级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之间交往日渐增加,分工协作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不同层次增长极构筑形成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增长格局。

  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吴福象表示,在城市发展层面,过去单一的城市发展格局正逐渐演变为区域间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城市和区域间的一体化,形成多层级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网络化格局。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兰冰认为,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之间的协调发展、重点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城市群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等,均有一定进展。尤其是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也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黄庆华表示,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地理单元。第一,城市群的集聚作用表现在吸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强大能力,可以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禀赋方面的短板和缺陷,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第二,城市群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向周围扩散,让所有人力、物资、资金和信息都处于一个不断增值的良性循环之中,进而产生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外溢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同步协调发展。第三,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都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1世纪我国的城市群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效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将引领我国整体走向繁荣富强。

  余宇新认为,城市群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优化经济要素跨越空间区域的约束配置。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布局,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融合发展,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有效利用,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城市群的发展,会不断完善富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形成,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和弹性。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7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未来应继续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把我国城镇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

  黄庆华表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城镇化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第二,绿色生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融入了绿色和生态的基因,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第三,质量提升。中国特色城镇化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第四,“四化”同步。主要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第五,以城市群为主体。中国特色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其基本要求是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余宇新表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实践中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农村劳动力要素应融入城市发展中,农民市民化应适应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城乡之间产业和谐发展。在他看来,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在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具有革命性新兴技术的影响下,必然进一步深化发展,城镇化率会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将体现出管理的智慧化、生活的宜居化、人文魅力提升等特点,城市间产业分工与融合进一步加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经济体将快速崛起,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镇化质量将不断提高。

  我国2018年城镇化率已接近60%,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黄庆华说,在这一阶段,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的基本原则,做好城镇化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在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一,解决人的去向问题。第二,解决地的使用问题。第三,解决钱的来源问题。

  吴越认为,大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在适当“时间距离”内布局有足够吸引力的分中心,如此,才能既获得聚集效益,又防止过度密集的问题。例如,浙江嘉兴与上海金山可以作为长三角地区下一步全域协同发展的“棋眼”,在“棋眼”处精准布局,有望形成疏密有致的大都市圈格局,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平衡协同发展。

  吴福象认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之间,以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