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互鉴中迈向命运共同体
2019年05月22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2日总第16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仝薇

  中国和平发展及其战略谋划需要创新思维的引领,而思想创新则是学术活力、理论积淀和多元视野的共同产物。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协办的主题为“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的第三届中国战略论坛在沪举行。

  深化世界文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表示,“中国战略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同济大学为国内战略研究学者共同打造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化平台。本届论坛以“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为主题,对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发展历程展开探讨,表明了我们对中国奇迹的阐释和总结进一步深化。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的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唯有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理念,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未来,我们将会进一步组织各类系列活动,为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把中国经验进一步学术化、学理化、学科化,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表示,第三届中国战略论坛汇集来自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传播学等领域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新型国际关系等相关问题,为推进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思想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助力全球治理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前进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当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我们应清晰认识到,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之路,应是坚持改革开放之路,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民生问题之路,还应是坚持文明交融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深入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刻把握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内涵,并促进其得到全面实践;用“新型文明观”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向世界展示历史悠久大国的文明底蕴,以及与时俱进大国的文明气度,为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宽广的道路。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主张大力开展世界整体性研究,以此探索百年来世界发展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让中国拥抱世界,彰显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实践证明,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命运是同人类命运连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理应坚持开放、坚持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对外交往中,既注重整体性和共同性,也肯定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着力调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张力,推进中国在人类文明大道上前行。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也因此进入新的阶段。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还意味着中国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将开辟出一种新文明类型。正因如此,在推进实施“中国方案”的同时,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将成为今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的历史使命。

  门洪华提出,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应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是肩负着国际责任的大国,应在地区层面上专注战略拓展,兼顾全球布局和地区发展,从而确立地区的引领地位;应继续发掘“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是连接国内与国际、地区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未来将会重塑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重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着力塑造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应充分结合中国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塑造中国国际战略视野,增强文明互鉴的战略力量,夯实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安全研究室主任冯维江表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再一次延伸,继续向着兼顾发展与安全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为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受益;另一方面,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兼顾、维护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作出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