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期,毛里求斯前总统阿米娜·古里布·法基姆(Ameenah Gurib-Fakim)在非洲进出口银行第五届年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技术和创新在非洲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性”的演讲,呼吁非洲国家领导人应该为缩小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差距创造更多条件,倡议非洲各国充分利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共同描绘非洲科学发展新蓝图。针对如何提升非洲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非洲学者科研潜力巨大
当前,非洲大陆在科学、技术与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国家的专利申请总量仅占全球的0.1%,而亚洲和北美地区分别占65%和25%。非洲大陆的科研产出也仅占世界总量的2%,非洲大陆每100万人中只有11名科研人员,而韩国、丹麦的这一数量达到7000—8000名。在法基姆看来,对科研发展的长期忽视,导致了非洲大陆科研生产力薄弱的现状。科研人员数量的持续匮乏,是非洲大陆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科学技术投资赤字以及科学基础设施薄弱更是降低了非洲经济转型的速度。目前,非洲大陆科技的发展较为分散,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非洲不同国家的科技人员及信息技术可以更自由地流动,这为缩小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发展差距以及可持续地培养科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法基姆建议,在该框架下,非洲大陆可以建立多个科技研发中心,不断加强学术界、政府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作,以确保为科学研究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当前,在非洲进出口银行的支持和领导下,非洲大陆已经在医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建立了“卓越医疗中心”。此外,肯尼亚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取得了成功,“M-Pesa”移动支付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非洲进出口银行开发的泛非支付和结算系统(PAPSS)正式启用后,也为非洲国家进行跨境贸易支付提供了更多便利,并缓解了货币的流动性限制。
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耕地面积以及最多的年轻人口,同时还拥有大量的资源储量和无限的发展潜力。法基姆认为,非洲从不缺乏优秀的科研人才,但是如何留住他们是每个非洲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非洲大陆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和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培养更多非洲年轻科学家的同时,提升非洲科研水平以及其在全球的竞争力,为全球科研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非洲进出口银行行长本尼迪克特·奥拉马(Benedict Oramah)也提到,非洲国家虽然从60多年前就陆续独立,但是其经济发展潜力并未完全释放出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非洲民众发现,只有拥有自己研制的技术产品,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蔓延。奥拉马也同意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优先推动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整个非洲大陆的经济活力。
非洲联盟委员会(以下简称“非盟委员会”)人力资源、科学与技术专员莎拉·安杨·阿格博尔(Sarah Anyang Agbor)表示,非盟委员会已经制定了《非洲科学、科技和创新战略2024》,该战略旨在促进非洲的研究机构建设和升级。
提升非洲科研人员主导权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非洲大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非洲健康研究所高级战略顾问维多利亚·卡斯普罗维奇(Victoria Kasprowicz)建议,应建立以非洲科研人员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合作体系。虽然接受非洲大陆以外的研究机构资助、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合作可以加快非洲科研成果产出,但是这种模型不利于非洲国家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非洲科研人员有能力发现最紧迫的地区性问题,并且可以在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中起到主导作用。例如,非洲大陆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需要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制定符合非洲大陆特点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非洲科研人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非洲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非洲经济发展。南非开普敦大学非洲人文研究所主任迪万·傅(Divine Fuh)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激发非洲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需要适当提高其自主权,并为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机会、创造有利条件,这包括:适当增加非洲科研人员主导的或担任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出版数量,提升非洲科研人员的国际知名度;为非洲资深科学家创造与世界其他地区科学家对话的机会,不断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为非洲年轻学者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最大化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此外,有必要建立学者间的沟通平台,让非洲大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学者们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获得科研成果的反馈意见。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科研资金以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当前,非洲各国政府都在鼓励科研机构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如通过慈善捐款等。政府也正在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资,非盟委员会已经设定了科研投资支出目标,预计到2025年,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将达到非洲GDP的1%以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