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十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提高全球公共治理水平提供引领性和创造性方案。
共同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全球疫情态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期待本届会议能够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提供富有颠覆性、创造力和引领性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行动方案。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执行主任威廉姆斯·谢尔兹表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需凝聚政府、私有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力量,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校区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院长查尔斯·门尼费尔德表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面对诸多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学者应做好准备,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表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改革完善国家行政体制和政府治理体系。近年来,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包括: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创造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出公平和质量;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服”出便利和实惠。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现任会长、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艾伦·罗森鲍姆表示,加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应以史为鉴,考虑公共治理在世界各地的具体情境及其对公众、社会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与更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弱势群体的权利等议题,需要得到全球公共管理学者的聚焦与关注。
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对于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认为,新时代的形势与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公正,如何比较各国公共治理,如何看待全球治理与文化,如何科学把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模式与规律,如何以跨学科视角探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如何培养批判性意识等。
对于未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向,江小涓认为,应特别关注三点:一是如何把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共性和中国现代化治理的特性结合好,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治理目标建议;二是如何把凝练现代化建设新的理论问题与回应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结合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成果支撑;三是如何把推动科技发展与加强科技治理结合好,促进科技创新造福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表示,公共管理学是在社会危机和转型中不断发展和升级的一门学科。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危机,为加强全球合作提供了动力。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学者应当基于合作而非冲突的立场,构建新的管理观念和理论。希望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者与世界各国公共管理学者共同努力,编写积极应对全球危机、加强全球治理的公共管理学教科书。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美国公共管理学会、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校区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