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人文学科价值
2021年09月29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9日第2260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近年来,人文学科在英国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其学术价值和学科前景受到部分学者质疑。9月23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刊发报告《现代英国的人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对英国的人文学科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该报告认为,英国申请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减,其就业水平、薪酬水平也明显低于工科、医学等学科。若想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推进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发展,增加对人文学科的资助,设置更具吸引力的人文学科课程等。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学科影响久远

  报告指出,通常所说的人文学科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学、艺术学、音乐、哲学和宗教学等。很多机构和学者将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归为一类,但其实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拥有不同的科学实践方法。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类和人类文化产物,用学者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作为分析技巧,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人文学科自古希腊时代已经存在。如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文学方面的研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历史》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最早创造了“studia humanitatis”(人文研究)一词。在中世纪的大学里,人文学科包括古典语言、语法、哲学和神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科才得到关注。19世纪以前,经典著作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19世纪出现了更为宽泛的人文学科定义,其不但涵盖了所有与人文有关的学科,还确定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区别。而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20世纪中叶开始在英国普及,但其地位一直受到医学、自然科学的挑战。其后,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人文学科也得到了大发展,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其重要性仍未引起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人文学科受到轻视,这一状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大的改善。

  就业前景欠佳

  英国人文学科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生人数逐年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古典哲学系高级讲师詹妮·布莱恩(Jenny Bryan)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以来,她一直能感受到学生对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趣不足。在交纳相同学费的情况下,更多学生会选择就业前景广阔、工资薪酬较高的工科、商业类课程。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女生选择人文学科的比重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既包括英国教育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人文学科就业前景问题。此外,一些人文学科课程设置缺乏新意,与社会脱节,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与关注。

  在布莱恩看来,人文学科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的确没有太大优势。有研究显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在毕业后的15个月内获得较高工资工作的比例为82%,相比较而言,语言学和历史学领域的毕业生仅有61%和64%的人获得了较高工资工作。虽然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拥有更好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但雇主更愿意招聘的是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尤其是具备数字技能的人才。

  丰富学科内涵

  人文学科教育所传授的主要是研究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学问,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为了持续提升人文学科价值,布莱恩建议,应当在人文学科的课程中增加其他专业性知识,比如数字技能和外语技能,培养兼具多种才能的人。英国工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如果企业中的人才缺乏语言技巧,会影响其商业表现。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招聘标准不断提升,只有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才会赢得更大的市场。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从更加理性、更具道德的方面进行设计,如此才能生产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因此,加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在当前至关重要。

  目前,选择人文学科的人数较少,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少能够接触到人文学科有关。布莱恩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适当在高中阶段增加文学、外语等课程,让高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另外,英国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的资金支持,组织更多的人文学科学术研讨会对学术前沿成果进行讨论与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人文学科存在的价值,还应适时地为人文学科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提升他们的应聘成功率。

  人文学科拥有良好前景,能让人们更加不惧挑战。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面对世界上的众多挑战,如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全球性流动等,从人文视角给出答案是重要的解决路径,因此人们必须加强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