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应对气候变化
2021年04月09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9日第21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将原定于2020年举行的主要环境峰会推迟至2021年,其中包括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UN Food Systems Summit),《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也将于今年10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近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与资源项目研究员安东尼·弗洛格特(Antony Froggatt)于该机构官网撰文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一系列与环境和经济相关的峰会汇聚在2021年,全球各国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团结起来,为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聚焦全球环境峰会“超级年”

  弗洛格特认为,2021年各种峰会的集中举行提供了难得机会,可以使各类会议产生协同效应。G20峰会的召开也能够推动全球在气候治理、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议题方面取得进展。此外,许多国家为了振兴深受疫情影响的本国经济,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过去几年中,与气候相关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本有所降低。与此同时,诸如极端天气、干旱和洪水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使全球各国面临新挑战。

  弗洛格特表示,2021年可谓是全球环境峰会的“超级年”,国际社会应以此为契机,把良好的气候政策与庞大的全球财政刺激方案结合起来。

  除了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对于在全世界制定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也至关重要。因为气候变化会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各国要想实现此前商定的碳减排目标,就需要在更大经济范围内进行改革。预计将于9月举行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旨在改变世界生产和消费食物的方式。《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将于10月在中国昆明举行,预计届时将评估《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开始采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12月在东京举行的营养促进增长(N4G)峰会则是通过加强食品系统、饮食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的重要机会。

  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与资源项目研究员丹尼尔·昆根(Daniel Quiggin)表示,近年来,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似乎动力不足,但2021年可能成为全球转变应对气候危机方法、促进合作型气候外交的里程碑。各国将提交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修订承诺,并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谈判,以期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重返正轨,从而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中国、欧盟和美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重要的缔约方,这不仅与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关,同时也与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分不开。中、欧、美三方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合作范例,从而推动《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

  中国、欧盟和美国作出的决定对世界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中国制定了“十四五”规划,美国可能会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欧盟推出了“欧盟下一代”复苏计划。昆根认为,现在想要确定新冠肺炎疫情对脱碳和能源转型速度的影响为时尚早。虽然2020年全球整体碳排放有所放缓,但从目前来看,碳排放量已经逐渐回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不过,各国都在逐渐调整减排承诺,比如欧盟就2030年减少55%的碳排放量达成一致,中国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由此来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使得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有效成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实现全球行动协调一致

  如何才能在2021年取得气候行动的成功?弗洛格特认为,首要条件就是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全球会议取得成功的最大阻碍来自于贸易摩擦和其他地缘政治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能否建立信任则是另一个关键。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斯蒂·汉密尔顿(Kirsty Hamilton)表示,制定“长期、有效、合法”的气候政策非常必要。这些政策向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碳排放大国发出明确的信号,即到2030年,真正的改变即将到来。人们必须确保各项协议得到有效执行,而不是作秀。后疫情时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世界各国应积极推动绿色复苏,以适应零排放时代的到来。

  2021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启动绿色复苏的重要一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副研究员山姆·吉尔(Sam Geall)建议,为了减轻气候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与多边组织必须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追求全球协调一致的共同愿景。联合国要利用好各类峰会推进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等议题的讨论,通过联合国战略规划网络更好地协调各国行动,并在自然、气候和健康之间建立联系。G20峰会可以推动对融资以及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进行改革,以支持全球向循环经济转型,并把生物多样性原则纳入更广泛的贷款和融资规定之中。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