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聚焦新兴经济体合作
2020年11月16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6日总第20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通讯员 杨煊 楚杨

  11月6—8日,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20年会暨第8届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5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开放合作,命运与共”展开线上线下讨论。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张宇燕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为国际抗疫作出必要贡献,体现了大国担当,未来更应继续开放与互联互通。他建议,研究新兴经济体,要从科学的方法论入手,完善研究对象、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认为,在新开放格局下,应以更高层次合作推动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蔡春林表示,金砖合作在此次疫情影响下暴露出些许有待改善的地方,应加强金砖国家在应急、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建设。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黄小彪强调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认为,疫情进一步推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应做好民心相通的基础工作。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提到,会议加强了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路径的研究,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在我国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性。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秘书长徐秀军表示,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在新兴经济体的知识与政策之间架起了一座专业化的桥梁,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家开放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蔡春林认为,新兴经济体间应秉持沟通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江时学认为,“逆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它贬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应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钻研跨学科式的新兴经济体研究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受到了外部压制,虽面临风险但也蕴藏巨大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志伟分析了拉美的不确定性和中美拉三角关系,认为应更加重视推进中拉合作。

  客观评估疫情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南非国家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妮尔玛拉·戈帕尔(Nirmala Gopal)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的影响。戈帕尔认为,财政及货币政策是应对疫情持续性金融冲击的必要举措,可采取再培训提高工人就业率、放宽失业保险资格标准、给予低收入家庭必要援助等措施。

  俄罗斯金砖国家研究国家委员会主任维拉利亚·戈尔巴乔娃(Valeria Gorbachyova)认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为金砖国家的进一步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砖国家之间密切的合作可以为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提供机遇,并有助于恢复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李青提出,疫情之下新兴经济体可以从加强全球卫生治理合作、提高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参与构建全球价值链等具体措施入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谢长青提出,推动双循环的五点思路,即研发创新芯片、提高国产化率、推动新基建数字工业发展、激励出口转内销和扩大奢侈品进口。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陈万灵建议,可以从培育新型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内外贸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升企业外贸业务水平。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晓凤认为,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新兴经济体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既要增强机遇意识也要增强风险意识,既要在危中寻机又要化危为机。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数字贸易上进行突破、解决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问题,是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领域的一个突破口。

  深化新兴经济体合作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林彦俊表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优目标、高评级、大金额支持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促进相互升级,金砖国家的优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

  印度金达尔全球大学副教授华一卿(Karin Vazquez)阐述了如何在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复苏,并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中巴合作进入新阶段,急需巩固对话机制、建设信息渠道,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联合研发可以促进巴西经济与新的全球价值链多样化融合。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崔戴元表示,新型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的有效协作,可以助推新兴市场的新一轮发展,要注重落实全球治理、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相互合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胜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的角度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双方医疗合作与双边贸易,实现共同利益,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二是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和文化互信,扩大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三是加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四是中方协助印度尼西亚完善汇率定价机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