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产业脱贫之路 拔落后贫困之根
2020年10月23日 04: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3日第203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地处湘桂边界。近年来,崀山镇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举措,按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模式,打造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2014年以来,该镇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2.6%下降到0.67%,脱贫成效明显。

  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产业扶贫是授人以渔、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向东对记者表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发展产业,使贫困主体依靠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真脱贫、稳定脱贫的目标;不断拓宽就业创业门路,激发贫困主体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和外部的互惠交流,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源,加快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产业扶贫,能够以多种方式将土地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协同发展、规模化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贫困地区拓展原来单一落后的产业结构,助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向信息化、高端化、一体化转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表示,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创业条件,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发展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提到,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的整合。因此,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加强产业发展的要素及其产权流转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大范围流动。

  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滴灌

  “产业规划要注重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坚持‘短平快’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要规划和培育好相关配套产业,避免同质化发展;要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产业链优势。”李小平建议,利用当地“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选择适合地方生态环境和具有当地传统优势的产业;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古典建筑等人文特色,发展特色人文产业,拓展当地独有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农产品谋新”,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改良和革新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生产环节,促进农产品增值。

  在汪向东看来,贫困地区的产业规划要因地制宜。应优先考虑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要善借外力,如通过定点帮扶、东西部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和产销合作关系。要面向市场,选择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产品。要用好电商,帮助贫困主体突破本地市场、本地资源的制约。

  杜志雄建议,要围绕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同时,在转变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集群规模、培育市场品牌、完善冷链物流、广拓市场空间等方面下功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崀山镇分水村第一书记王安中对记者说,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个体资源禀赋和脱贫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必须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个体差异相匹配的个性化、精细化脱贫之策。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推动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找到适合且有效的脱贫路子。

  构建合理联动机制

  为确保贫困户收入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崀山镇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项目、合作社+企业”等多种联动机制,鼓励贫困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精准对接,实现了产业联动“捆绑发展”。

  王安中表示,必须在切实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要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劳动的增加值和附加值。要培养本乡本土的产业带头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人带动。要开阔致富能手的眼界,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术,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形成现代经营理念,建立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发展体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脱困户产业”。

  2014年,崀山镇连山村的蒋达财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后,先后到怀化、长沙等地参加种植业和合作社管理方面的培训,崀山镇政府为他发放了扶贫小额信贷和产业扶持资金。2018年,蒋达财种植了10亩中药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20年,蒋达财种植各类中药材12亩、油茶100多亩,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在镇村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创立了新宁县楠木水种养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周边100户村民就业,其中包括20多户贫困户。

  “要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的能力,并使其不断向农村产业革命的主体和带头人转化。”杜志雄对记者说,要培育好农村产业革命的带头人,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通过优化培训机制,提升产业革命主体的素质,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引导相关产业的带头人更好地带动产业价值链升级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供给质量的提升。

  “构建合理的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强化产业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形成双赢格局,才能让贫困人口享受政策和产业的双重红利,实现可持续脱贫。”李小平表示,应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发展新动能,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村创业创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发展平台。

  汪向东表示,下一步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一方面,做到目标上的衔接,全面对标更高的发展目标。要从产业扶贫上升为产业兴农强国,使产业提质增效;从生态扶贫发展为乡村自然资本增值;从扶志扶智转变为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从保障脱贫攻坚深化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使乡村的温度回来,让农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做到保障举措上的衔接。在资源保障方面,通过制定实施战略规划和政策,确保必要的资源投入,促进乡村产业和各方面事业健康成长;在机制保障方面,加强政府、市场主体、公益组织等各方合作,通过城乡融合和城市对乡村的反哺来深化改革,以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