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跨文化研究挑战
2020年09月28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实习记者 陈禹同

  近年来,基于跨文化场景的研究发展迅速,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带来了多方面挑战。9月23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汤雅·波罗斯克(Tanya Broesch)、美国内华达大学人类学副教授阿丽莎·克里腾顿(Alyssa N. Crittenden)等人共同撰写的论文《跨文化研究导航:方法论及伦理考量》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刊发。文章提到,未来,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应转变方向,将重点放在跨文化研究的研究选址、社群参与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适用性方面。

  研究对象日益多样化

  文章指出,当前全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日益多样化,这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许多参与研究的受访对象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容易造成研究人员和受访对象间的不对等,带来一系列潜在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应充分重视社群参与的重要性,包括向受访对象解释并分享研究成果。

  在教育学、人口统计学、认知研究等领域,日益显现出纳入多样化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跨文化研究者应打破学科和研究主题的局限,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积极应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和伦理挑战。对研究选址、社群参与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适用性三个方面进行更严谨的考量,更好地设计和执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谨慎制定研究计划

  为满足研究对象多样化的要求,跨文化研究者在进行研究选址时,常常机械式地纳入“非传统研究对象”,未深入考虑纳入哪些特定群体有利于实现研究目标。文章表示,研究人员在确定研究地点之前,需要充分评估不同文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经全面评估、轻易决定纳入或放弃某个群体作为研究样本,都是不科学的做法。

  简化研究设计的考量过程妨碍了科学层面和伦理层面的正当性。例如,某些小型社群,由于其在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面与早期现代人类相似,常被作为研究人类祖先生活的参考模型。但如果忽视其与早期人类群体在关键方面的差异、忽视外部力量和全球化浪潮对他们的冲击,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此外,跨文化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研究选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于抽样选择,无法产生不含偏差的全球人口样本。因此,研究者应谨慎提出有关人类共性的推论。

  研究人员在规划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方法的文化适用性。文章提到,传统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西方的知识传统,未能充分考虑适用性问题和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实践。跨文化研究者应充分考察相关研究方法的潜在文化语境,并注意到某一研究方法在跨文化背景下失去效度的可能性。加强对所选研究地点相关文化规范的认识,对地方性的本土研究方法给予更多重视,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以实现方法层面的互相验证。

  将社群参与纳入研究计划

  跨文化研究者应谨防“索取式”研究。论文作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莫妮卡·博格霍夫·穆德(Monique Borgerhoff Mulder)表示,有研究人员选择一个社群收集所需数据以推进自己的研究,却不对当地社群作出任何贡献。这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方法论和伦理方面的挑战。

  跨文化研究者应充分重视社群参与的作用。文章提到,重视社群参与并不意味着研究团队一定要聘请来自当地的研究助手或建立与当地社群的长期合作关系,而是在研究项目开发、数据管理、成果发布等多个环节中始终保持和参与者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例如,当数据收集结束时,研究人员应让参与者有充分时间来查询和审视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或者与社群进行讨论。

  跨文化研究者应考虑如何更好地让社群从研究中获益,将“研究对象所在社群如何发挥研究成果的价值”作为研究设计的一部分。文章指出,研究者和当地社群应进行双向对话,以确定如何将研究数据“返还”给社群,这也代表着研究成果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的转移。研究者在开始研究时就应将社群参与作为计划的一部分,与当地社群在研究中进行建设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