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研投入激活欧洲经济
2020年06月08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8日第1942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近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欧盟委员会希望加大科研投入助力欧洲经济复苏。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洲研发绩效回顾报告》显示,欧盟正在努力将其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推出“欧洲地平线”计划,并将于2021—2027年投入944亿欧元,用于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支持初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此次欧盟委员会对科研的投入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科研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报告显示,尽管过去两年来,欧盟不断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支持,但行业产出一直落后于美国和中国。欧盟公共部门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韩国。但若将私营部门投资考虑在内,其比重低于韩国、日本、美国。欧盟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被引用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这些学术成果并没有转化为高速的经济增长。此外,在当下最为热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研发领域,欧盟投资比例不高,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正如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地理学家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波塞(Andrés Rodríguez-Pose)所言,在欧盟,大家更愿意将公共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因此专利申请和学术出版物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欧盟缺乏一套全面的、覆盖整个欧盟的创新政策,导致学术成果转化率与投入不成正比。

  欧洲议会前议员、德国莱布尼茨学会前任主席汉斯-奥拉夫·亨克尔(Hans-Olaf Henkel)认为,欧盟委员会一直以来都在全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议程。但其科研转化率却始终处于追赶状态,从最开始追赶日本、美国,到现在追赶中国。为此,欧盟委员会应积极鼓励科研人员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加速成果转化的步伐。

  欧盟委员会研究专员玛利亚·加布里埃尔(Mariya Gabriel)表示,要让科研支出成为推动生产力、就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据加布里埃尔估算,如果按照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地平线”计划,到203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4000亿—6000亿欧元,额外创造就业岗位17.9万个。但该计划仍需与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协商,且前期的科研投入主要用于健康、气候、能源和人员流动性、数字化、工业和太空领域的项目,以及筹建新的欧洲创新理事会。

  “欧洲地平线”计划提出以来,学者对此呈现出不同的态度。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家朱莉娅·莱恩(Julia Lane)认为,该计划是否能达到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回报还有待观察。欧洲大学协会资助政策主管托马斯·埃斯特曼(Thomas Estermann)认为,短期内这些资金将为遏制疫情及复苏经济起到重要作用。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校长罗伯特-简·斯密特(Robert-Jan Smits)表示,从长期看,研发支出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显而易见,并且教育和技术才是真正为人类带来繁荣和财富的源泉。

  建立良性科研循环系统

  无论“欧洲地平线”计划最终将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它一定会为欧洲未来发展带来正面效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玛德琳·阿巴斯(Madeline Abbas)对本报记者表示,纵观历史,科研与创新对经济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与电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将英国、美国等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20世纪,汽车、抗生素和航空业的发展产生了同样的影响,这些科技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过去50年来,很多学者认为,世界上能够推动经济大幅增长的突破性创新越来越少。但是,大家不必对未来感到悲观。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竞争正在加剧,同时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放缓。因此,各国把科研与创新放在优先战略位置的意愿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虽然大家都认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政策制定者发挥才智,激发科研与创新的活力。

  阿巴斯表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各国一直在增加研发领域的投资,但一些国家把研发的重任转移给了企业,这就导致企业很难预测一个新想法或新发明能否渗透整个经济链。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以消费者、企业为基础的良性科研循环系统十分必要,即科研创新提高生产率,在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的同时,工人工资也会得到提升,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钱购买商品和服务,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利润,企业也会加大科研投入与扩大就业岗位,最终形成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此前已有相关研究机构估算,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研发投资的平均回报率约为20%,远高于股票、债券和其他类别投资的回报率。阿巴斯对此次欧盟提出的“欧洲地平线”计划抱有很高期待,同时希望看到该计划的更多细节,以及重点资助的领域。阿巴斯认为,只有不断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培育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它才会对社会产生积极效应。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