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年01月15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5日总第18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6日,旧金山民众在市政厅附近举行集会,抗议加州政府在化石燃料开采和使用方面的政策,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1月21—24日,以“凝聚全球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5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据悉,会议将重点关注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地缘政治、行业六个领域,具体阐述“利益相关者理念”的含义,追踪《巴黎气候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相关进展。近期世界经济论坛刊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就减少碳排放、增加绿色投资、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遏制气候变化速度

  据世界经济论坛官网报道,2020年达沃斯年会做了大量工作以确保减少碳排放,比如在材料和资源利用方面,改变会议中心的布局安排以减少地毯的使用,提供更多当地的、季节性和植物性食品,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汽车90%使用混合动力或电力。对于无法消除的碳排放,要通过增加其他项目投资来抵消。这些投资项目不仅能够减少碳排放,还会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9年11月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Emissions Gap Report)中非常明确地表明,除非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下降7.6%,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巴黎气候协定》中设定的目标,有可能会出现气候崩溃。2019年5月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自然环境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全球物种和生态系统正快速消减。若要遏制这一趋势加剧,需要在已有解决方案上采取变革措施。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项目(Global Risks Initiative)不断证实,自然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是全球经济的最大系统性风险,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每年已经造成超过3000亿美元损失。只有科学研究、当地社群、跨界合作、创新资助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维持自然生态的健康运行,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

   改变能源投资方向

  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 International)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认为,如果继续加大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即使产生了短期利润,也是以气候灾难和气候紧急状况的产生为代价。金融机构对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的关注过于狭窄,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治行动,导致金融机构对目前的气候变化状况感到自满。

  摩根表示,未来10年,我们需要90万亿美元才能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然而,化石燃料吸引的补贴仍比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补贴多3倍。针对这些资金流动情况,2019年9月,联合国携手全球领先的各大银行发布了《负责任银行原则》。该原则共有130家、代表着超过47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银行签署加入,占全球银行业的1/3,旨在鼓励并指导银行将其业务发展战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投资方向开始转向清洁能源。欧洲投资银行总裁维尔纳·霍耶尔(Werner Hoyer)表示,自2011年以来,美国已经关闭了50%以上的燃煤电厂,现在拥有约330万个清洁能源工作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国际社会在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投资的同时,必须削减能源投资,对化石燃料进行补贴就是在间接引发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只有把资金重新定向,转向对电动汽车和清洁技术的投资中,才能推动绿色转型。

  政府和银行携手行动

  霍耶尔提出,要明确与绿色转型相关的投资风险。全球二氧化碳70%的排放量产生自城市,但发展中国家中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拥有信用等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城市的清洁公共交通、节能建筑和其他减排项目的投资可能会遭受损失。各国政府和银行可以采取更多行动,通过各类倡议帮助城市为此类项目吸引资金。必须继续扩大绿色投资市场,通过制定可持续金融标准分类法,帮助投资者比对债券投资种类。

  在摩根看来,各国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更多行动应对系统性气候风险,例如,把贷款和投资从高碳行业转移出去。中央银行应在其资产购买计划中排除化石燃料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业,优先考虑那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部门。为避免产生任何误读,各国政府应赋予中央银行明确的职权范围,使其成为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终止对化石燃料供应方的补贴和出口信贷融资,并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项目。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