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心向影响特定人群心理健康
2022年11月03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3日第2522期 作者:张禹 林丽钦 念靖晴

  近年来,突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突发变故等应激事件,导致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应激是人类重要的生存进化机制,但大量研究发现应激也是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这导致人们在对应激影响的认知中消极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应激对人们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应激本身所持有的信念及看法,即应激心向(stress mindset)。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激有利心向。持“应激有利”心向的人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应激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上,认为应激与更好的行为表现、身心更健康等有关,因此在面对应激事件时会有更高水平的积极情感和认知表现。二是应激有害心向。持“应激有害”心向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认为应激会损害认知行为表现、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等。应激心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内隐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理解经验的独特方式作出预测和判断生活的意义。内隐理论认为,积极的心态可以改善个人的心理、生物学和行为结果,从而降低应激事件所诱发的应激反应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应激心向可以预测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应激心向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特定的应激心向可能会有助于缓解应激事件或情境对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改善经历重复应激事件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状况。在应急救援领域,应急救援人员(如消防员、警察、医生等)在履行日常职责的过程中可能会反复经历应激事件或应激情境,重复经历应激事件或应激情境可能会给应急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而在经历应急事件的过程中,应急救援人员持有特定的应激心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反复经历应激事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例如,一项关于警察的应激心向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应激心向可以直接预测警察的压力感知程度、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应激心向可以缓冲企事业单位职员的工作家庭冲突,在职员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工作冲突是企事业单位职员应激反应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生育政策的稳步推进,职员中夫妻双方的赡养负担不断加重,家庭角色压力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远程办公逐渐常态化,家庭和工作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资源竞争更加明显,这些现象都可能给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挑战。研究发现,双职工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应激心向会双向影响工作—家庭资源平衡。当职员对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持应激有利心向时,可能会更有效地处理家庭和工作领域之间的冲突,同时其配偶在面临相应情形时也持应激有利心向,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家庭工作冲突对员工带来的负面作用;反之,则相反。此外,持应激有利心向的企业员工对自身的躯体症状、焦虑和抑郁程度、职业倦怠水平的评估会更低;在预期高工作量的情况下,其工作绩效、敬业度和参与度也会更好。

  第三,应激心向在流动青少年的应激事件和身心健康以及行为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应激有利心向可以缓解应激事件中的负性情绪体验并降低不良行为适应的发生水平。在城乡人口流动方面,乡村流向城市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和服务有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适应力较低、家庭养育方式等应激事件或情境可能会诱发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和青少年产生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应激有利心向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可以减少生活逆境对流动儿童和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与持应激有害心向相比,持应激有利心向的青少年在面对不良生活事件时的痛苦体验会更少。一项关于中国乡村向城市流动青少年(10—14岁)的应激心向与生活事件和幸福感(抑郁、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应激有利心向缓冲了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与持应激有害心向的流动青少年相比,持应激有利心向的流动青少年在面对应激反应更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时,患抑郁症的风险更低。

  第四,应激心向可以预测教育领域中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焦虑、职业倦怠等)和行为表现(如离职行为、学业成绩等)。教师的应激反应可能来源于工作环境、工作时长、薪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教师出现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倦怠、离职行为等。研究发现,应激心向可以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一项对幼儿教师应激心向与工作压力和离职率关系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持应激有利心向的幼儿教师在1年工作中压力感知水平较低,并且1年后的离职倾向意愿也相对较低。此外,应激心向也可以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表现。持应激有利心向的青少年在一个学期内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痛苦反应会减少。应激有利心向可以减缓高应激反应情境中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在基线测量时,持应激有害心向的大学生在6—8周后的期末考试中躯体厌恶感和压力感知水平会更高、学业成绩表现会更差,在经历应激事件时也会产生较高的日常负性情绪。

  第五,应激心向会影响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应激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运动员常见的应激事件有比赛失利、受伤、被禁赛或退赛风险等。长期处于高应激反应状态的运动员可能会长时间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症状,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影响其在竞技体育中的正常发挥。研究发现,持应激有利心向的运动员往往认为,诱发应激反应的应激事件是对个人的挑战,从而对应激事件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反应(如积极情绪),进而提升了其在竞技体育中的水平;反之,持应激有害心向的运动员,则容易将应激事件评估为对个人的威胁,也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或对竞技行为表现不利的情绪。

  第六,应激心向会缓解孕期经历的应激事件或应激状态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女性在孕期可能会面临身体和情绪变化、职业或财务问题、亲密关系紧张、怀孕特定问题和日常问题等潜在的应激事件,并导致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人们普遍认为,孕期的应激反应或应激反应诱发的生理或情绪体验是负面的,如产前应激是围产期焦虑和抑郁的易感因素。近期,一项研究采用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孕妇的应激心向在产前应激与焦虑和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应激心向调节了产前应激感知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同时它在产前妊娠应激与产后抑郁症状之间也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应激有利心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产前应激在孕期或产后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应激心向不仅会影响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人们的生理和认知功能。与持应激有害心向的人相比,持应激有利心向的人在经历应激事件时往往表现出更健康的心脏应激反应,如心率和血压更快地恢复等,他们在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任务中的表现也会更好。

  总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应激心向会影响人们对应激事件或情境的适应性反应。虽然在针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研究成果的生态效度和适用范围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此外,已有研究较多地关注特质应激心向,而忽略了状态应激心向在对应激事件或情境的适应性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因此,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可能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塑造人们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状态应激心向,从而更有益于人们对应激事件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系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应激(或压力)反应与恢复模式的识别与构建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黔教合YJSKYJJ〔2021〕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激与认知实验室)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