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
2022年06月02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日总第2419期 作者:陈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培育民众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题中之义。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面临着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态势,这对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以及不安全不稳定状况等各种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民众对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增多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构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影响、减轻个体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民众身心健康素质和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构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应包括危机预警机制、风险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心理疏导机制以及舆情应对机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夯实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的基石。

  构建危机预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预防社会心理危机需要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一是全方位开展心理危机教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民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和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帮助民众掌握社会心理危机的技能和知识,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以及心理免疫力,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全员意识,让民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寻求应对危机的策略。二是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和心理测评工具,实时精准开展民众心理健康筛查,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强化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管理,分级分类化解高危群体。以应激事件、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社会情绪、病史家族史等为基础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分析不同指标的强度和阈值来预测个体心理危机的发生风险和发展趋势,建立重点人群的信息数据库,对存在一定心理危机风险的群体进行追踪,及时预警出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人群。三是全过程抓好心理危机源头预防。加强对社会各类职业人群、青少年人群、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社会流动人群、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弱势群体的心理服务,把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有机渗透到日常疫情防控、民众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理等工作中,加强对民众的社会心理疏导,从而预防和减少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构建风险研判机制。风险研判机制是对心理危机是否发生以及严重程度的重要评估,贯穿心理危机干预的全过程。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出现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及时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结合其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社会功能是否完整等形成整体研判。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危机关注、重点关注和日常关注人群,开展特定群体心理危机需求评估,确定接受心理危机服务人群或覆盖区域;进一步研判随着事件态势变化民众的心理危机发展趋势,明确心理危机的风险级别和类别,设定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和计划。

  构建心理疏导机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民众更容易出现各种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因此,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与缓解各类心理困惑,对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重点对象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民众宣泄和释放消极情绪,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构建起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加快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建设,配备心理辅导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测评工具等基础心理设施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建立各级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实现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全覆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政府应逐步搭建起一个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心理疏导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提供多样化心理服务,提升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构建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是一种基于应急预案的应对心理危机的紧急处理机制和策略。一是设立高层次心理危机应急决策机构,协调多部门、多地区开展心理危机应急处置行动。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机构要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相应的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工作。促进心理危机干预资源整合,完善多部门、多地区协同联动的心理危机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联动的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汇聚心理学、公共卫生、公共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从而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理策略。二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协作机制。整合共青团、民政、司法、妇联等部门力量,依托医院、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组建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对相关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全面提升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以帮助民众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使其顺利渡过心理危机。

  构建舆情应对机制。舆论影响和引导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舆情应对机制。一是政府要主导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示政府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信心和智慧,帮助社会民众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想,营造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把政府的思想理念广泛地宣传到社会民众中,做最大程度的社会动员,以实际政策和行动来增强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促进民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中。二是建立社会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完善民意表达的平台,及时回应社会民众的关切。及时发布反映公共卫生事件下民众心理恢复与心理需要的相关信息,让民众获得对心理危机干预援助的信息;联合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进展,适时向民众发布事件进程和处置措施,消除公众疑惑和恐慌,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高校心理育人的心理危机干预价值研究”(JSZM2020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