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文化交流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也对藏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局视野下,加强藏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当地的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注社会变迁中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变化的社会对个体的心理适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负面情绪体验不时产生,相应的病理性心理问题症状呈现增长趋势。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迅速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冲突,这些都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与文化变迁对藏区人民的影响更为深远,藏区青少年也面临着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与个体发展的挑战。
生活在藏区的青少年居住在青藏高原腹地,其文化、宗教和环境都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独特的生存环境与民族文化塑造了相应的文化性格。廖全明发现,在藏区,除神经症障碍类型的心理问题之外,其他类型问题来访的学生比例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一方面与藏区特定的文化和地域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受当地经济和教育条件影响,难以从有限的来访学生中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此外,藏族人民的性格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陈昌文将其归纳为:合群外向、乐于与人交往,率直敢为,做事有恒持久,情绪稳定、自律性强,心态实际、不耽于幻想;但在突然面临新环境时,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这就意味着在面临社会与文化变迁时,藏区青少年在适应与调整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明确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研究以藏区或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主。就研究的总体结果来看,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描述性研究多,影响机制研究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科学化和本土化均存在不足,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不统一;在心理健康的连续谱上,更多偏重于消极心理健康的研究,积极心理健康与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薄弱。大部分研究关注的问题实质上与藏族青少年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这就导致相当部分研究成果在解释与指导藏区、藏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收效甚微。
蔡华俭等人指出,自2005年以来,心理健康的系列研究表明:中小学群体的心理健康总体上稳中有降,这一趋势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备的藏区更为明显。以往研究多偏重于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疾病或症状的检出率,但对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关注远远不足。现代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症状,情绪健康与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藏区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不仅需要加强对病理性心理问题的治疗,更应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对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整合当地社会文化民俗中的积极资源,立足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全人格的发展,对于加强藏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社会风俗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积极资源,对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藏区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体育与舞蹈等方面的优秀资源也可为藏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马术、抱石头、赛牦牛、颈脖拔河等,就地取材,古朴自然,可使人放松身心,感受愉悦和满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藏族锅庄动作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并常常与生活相照应,不以技巧表演为重点,遵从由心而舞,自然舒缓。已有研究表明,藏族锅庄等民族舞蹈治疗方法在缓解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着较好的实际作用,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
积极响应当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课题组在西藏、四川、青海、云南藏区的系列调研表明,当前藏族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自发关注度较高,亟待正确引导。
心理健康的认识初具轮廓。通过对藏族青少年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既包含消极成分,也有对理想人格的积极向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身的具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有一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开始思索如何将社会进步与文化、民族融合的思想带回家乡,助益本地的发展;不过正处于特定身心发展阶段的他们,需要面对的心理适应与文化冲击的挑战,相较于世界观与价值观更为稳定的成年人来说更为复杂。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仅建立在自身的认识上,也需要学校与社会推进,更需要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对藏区青少年家长的调研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普遍不足,更多关注的依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个体成长。因此,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深化心理健康意识,帮助青少年及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与控制,也体现在预防与保健方面;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坚实基础。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当前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仅需要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也需要回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缓解他们的情绪困扰,积极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在此次调研中,受访教师普遍表达了对定期专业培训、专业督导,提升心理服务专业技能的迫切需求。因此,藏区的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得到系统教育与持续培训的支持,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新思路、新技术,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关注青少年个体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心理潜力,发掘和培养藏区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风俗、文化特点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当地文化、调动当地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有力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更能够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17XRK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藏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2018HQZZ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