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史威默(Swim)等人有关气候变化的人类与心理维度模型说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要素参与了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系统的过程,而这些心理要素又会受到气候变化结果的影响,人类需要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是个体和群体对变化结果的接受,而减缓是将个体和群体的意图引入气候变化的再作为。皮尔森(Pearson)等人采用社会气候科学框架进一步说明,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表面上看是涉及个人心理层面的短期问题,但其实质是社会心态层面的长期问题,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去研究气候变化的感知和威胁应对,要重视从气候变化的社会性本质去研究个体和群体对气候的适应与减缓行动。霍恩西(Hornsey)等人2016年的一项元分析考察了56个国家25项民意调查和171项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对气候变化态度具有预测力的因素为: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收入、种族等人口学变量;个体的主观性知识、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经验;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取向等。这项研究发现,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信念虽然可以预测个人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与否,却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个人层面的环保行为。公众对气候变化这种“不作为”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有效性存在质疑,而这些质疑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包括信息疲劳、误导性媒体报道、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风险感知减弱等。就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气候治理这一问题,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针对个体的信息策略与面向群体的结构策略。
信息策略旨在改变个体的观念、动机、知识和规范,关注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促使公众产生相应的亲环境行为。由于人们要么对气候变化问题缺乏认识,要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在战略缺乏认识,因此,提供信息被认为可以弥补人们气候变化认识的缺乏,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增加。然而,通过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教育公众改变行为和获得政策支持的手段,在现实中并未获得明显成功。已有研究表明,向那些不支持气候变化治理的人提供更多信息能够发挥的影响极小,几乎为零。这是因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看法更多与自己过去的价值观和信念有关,而不是来自对科学家或大众媒体所提供信息的客观分析。由于人们较难感知长期存在的威胁,对于变化缓慢的、暂时还不会发生的、全球性的问题更难感知,这对信息教育策略的实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一般信息策略在促进个人实践亲环境行为方面较为低效的问题,研究者提出的新信息策略包括信息分类传播策略、替代性框架策略、风险信息策略等。信息分类传播策略是指对受众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选取信息提供给受众,这样做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可持续亲环境行动。莫泽(Moser)提出的替代性框架策略认为,为了增加科学知识的传播对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向公众传递的信息中应包含多样化价值观与信念。例如,仅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信息传播中并不是最有效的,但如果在传递这类信息时伴随能够唤起个体超越自我的价值观等信息,个体就会表现出更强的道德规范和参与环保的意愿。风险信息策略是向公众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案的知识,在传播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描述性社会规范和规定性社会规范的作用。这是因为个体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会受到这两种规范的影响。描述性社会规范是在风险信息中,增加他人为了降低气候变化风险而正在采取行动的信息,使受众了解他人应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行为,为他们自己采取亲环境行为提供社会支持和榜样。规定性社会规范是指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感受到社会压力,进而将气候变化视为需要采取行动的风险。在风险信息传递中,增加当下全球视气候变化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危险这类信念,可以使个体感受到解决气候问题的压力,增加其环境友好行为。
结构策略旨在形成群体可持续的亲环境行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一个组织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认同、改变个体由对群体的认识和情感依附而产生的相关自我概念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当群体规范是亲环境的,群体内成员更有可能做出亲环境的决定,从事亲环境行为。群体内的认同、规范、目标以及集体效能影响个人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动。集体行为的改变并不是奖惩政策的结果,而是不同群体对所处的环境与行为进行对比的结果,因为在进行比较时,群体内外发生的良好变化结果是集体行为变化的动力。谢尔顿(Sheldon)等人2011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研究者将参与者分配到美国人、人类、密苏里大学的学生这三种身份中,仅在美国人这一群体身份条件下,明确描述了美国人典型的特征(比如富有表现力和慷慨)或次要特征(比如自私和唯物主义),但未明确描述人类、密苏里大学的学生的特征。要求各组参与者在阅读关于旅行、住房和食品等相关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危害后,提出改进的建议措施。结果发现,典型身份条件下阅读美国人生态足迹材料的参与者所提出的减少环境危害行为的措施最多。这是因为该群体身份更能让参与者产生自我认同,进而作出更多亲环境决定。
结构策略重视集体效能的作用。集体效能是个人和群体认为所属的集体是否有能力应对某种威胁,通过集体行动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信念。明确身处其中的集体有能力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集体效能信念,在鼓励个人参与环保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集体效能比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更能预测亲环境行为。集体效能可以通过增加对集体和个人层面的效能感知来增强亲环境意愿。这些增强的效能感可以促使人们通过调整个人的日常决策以从事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从而为参与集体的亲环境行为提供了有利的认知基础。只有当个人的行为是有效的集体运动的一部分并被视为集体行为时,人们才会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影响环境危机的因素,从而有目的性地采用有利于解决环境危机的方式行事。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